争争吵吵——孩子交往成长的特殊方式
作者: 薛凤娟摘 要:幼儿争吵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专门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同时多与家长交流,家园配合,充分发掘幼儿争吵行为中的价值,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争吵; 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44-00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孩子进入了集体生活了。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们交往、游戏,同时经常性地发生争吵行为。幼儿争吵行为发生在一人对一人或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或多人对多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幼儿争吵的内容大都为分辩行为的对错,因此争吵的结果会使幼儿对到底应该产生怎样的行为作出分辩,这对幼儿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规范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发生争吵行为,是他们进行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争吵,争吵在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情况:
一、幼儿争吵的原因
1.想独自占有某样东西
当前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在家中,独自享受着好吃的、好玩的,进入幼儿园后容易出现独享行为。当幼儿同时看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听到他们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在幼儿遇到的人际交往冲突中,有关物品使用和所有权的冲突是最常见的冲突之一。埃森伯格和加维的研究表明,在冲突中,如果一个幼儿使用坚持的策略,那另一个幼儿很可能也使用坚持的策略。在幼儿期,冲突双方不是随机使用策略,而是针对对方的策略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当一个幼儿说“这是我的”,另一个幼儿也会说出“我要玩”这样类似的话,形成争吵。
2.不遵守规则
当一名幼儿发现另一名幼儿违反规则时,我们就会听到幼儿对是否遵守规则而发出的争吵声,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一部分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上会出现分离,虽然理解了规则却因为无人监督或不情愿而没有遵守,另一部分幼儿则为了维护这个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用言语争辩,这样便出现了争吵。如幼儿为维护教师要求的“不能坐高椅子”的规则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3.为了得到教师的关注,并得到表扬
张文新指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影响他们的“重要的人”。在幼儿期,影响幼儿的“重要的人”是父母和教师。因此,教师的表扬和关注,能够让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提升自信等。当幼儿都想得到表扬,我们就会听到幼儿为得到关注而发出的争吵声,如幼儿为谁应该给教师拿茶杯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4.用现实生活来衡量游戏标准
游戏是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尽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体验着不同的角色生活,但说到底,幼儿在游戏中是一种自我表现。不管幼儿在这种表现中多么力图成就他人的生活,但此幼儿与彼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表演也不同,儿童此时此刻表演的只是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人或表现出他认为这个角色应该出现的行为。当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我们会听到幼儿为是否应该跟现实情境吻合进行争吵的声音,如幼儿为在角色游戏中面条没煮过是否能吃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二、正确引导,利用争吵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开展分享教育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独享到分享需要适应,教师应该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分享教育。使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需求,学会分享。如:幼儿出现分享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开展“我们一起玩”活动等。在适当情况下,也可让幼儿在解决的过程中碰碰钉子,吃吃亏,让幼儿意识到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不是事事由他说了算。只有当学会分享的时候双方才能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尊重差异、纠正误差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社会认知是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迅速期,如果对事物的理解产生误差,就会阻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从而也会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如教师设计教育活动“生活中的静电”,让幼儿了解生活中什么物品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静电,静电有什么作用,对人的影响如何等。
3.全面关注、正确引导
教师要给予幼儿被关注的机会,并让幼儿有真切的体验,体验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教师可以制定规则,创造机会,如每天就由值日生或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幼儿为老师拿杯子,而为老师拿杯子的幼儿都能得到老师的感谢和表扬。
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位幼儿的优点,适时适度表扬幼儿,并做到语言具体化,做到“评之有物,言之有理”,如直接指出:“为老师端水的孩子都是尊敬老师的好孩子”。
4.鼓励自主、适时引导
游戏本是幼儿的假扮与假想,虽然是模仿现实生活,但和现实生活也会有所不同,若幼儿之间可以自圆其说,互相认可,教师大可不必参与游戏去做一个“打断者”;若是幼儿要求表演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游戏而发生争吵时,教师可以作为游戏中的角色参与游戏,也可以为没有遵守现实生活要求的表演者提供角色知识。
幼儿争吵的原因多种多样,还需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并找到适当的措施应对幼儿的争吵行为。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专门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同时多与家长交流,家园配合,充分发掘幼儿争吵行为中的价值,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