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的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

作者: 谢庆春 任世雄 李显扬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在很多高校逐渐形成。高校后勤作为学校一个重要部门,从单个校区到多个校区办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本文拟从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出发,来探讨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的措施,以期对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机关;龙活虎大实体”; 多校区; 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61-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在很多高校逐渐形成。高校后勤作为学校一个重要部门,从单个校区到多个校区办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本文拟从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出发,来探讨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的措施,以期对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有所裨益。

一、多校区后勤管理的现状

高校多校区的存在,在满足办学规模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后勤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状况。

1.新老体制不适应,管理制度不健全

多校区高校由于其校区分散、学科种类多、整体规模大等特点,使得原有的单一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和管理需要,新体制下人员调配以及资源重新配置等矛盾的产生,使得工作上相互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从一个校区扩展为多个校区,管理层次功能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原来的管理制度出现了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分校区,很多学校在机构设置上都采取了一部门多职能的精简机构形式,这也可能会导致管理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发生。

2.专职人员编制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行,为了降低成本,很多高校的后勤集团严格控制正式编制人员的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集团人员素质的提高。后勤集团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即使是后勤管理人员,其学历职称层次也通常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这也就导致其在工作态度、观念更新、问题分析和认识提高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忙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充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后勤服务内容增多,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由一个校区扩展为多个校区之后,后勤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增多。教师住宿的分散,使其上班交通多有不便;而学生在各校区分布的不均,使得跨区上课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大量投入使用的新设备,都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旦后勤服务不到位,不但会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和投诉,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可以说,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4.后勤资源分布分散

多校区形成之后,各个校区往往相隔有一定的距离,每个小区的后勤部门都承担了维修管理、餐饮服务、经营服务、环卫绿化管理等职能,并需要为此配备相应的后勤服务设施,但是各个校区的后勤服务设施的新旧程度不同。多校区地理位置的距离、后勤资源分布的分散,都对后勤集团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多校区后勤管理

从1999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适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缓解了连年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后勤压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正是在摸索过程中,“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成为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模式。

所谓“小机关”,即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机构,如后勤管理办公室或总务处等,它代表学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大实体”则是具有法人资格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即后勤服务通过后勤集团进行。“这种模式按照运作方式又可划分为四种分模式:独立法人模式、甲乙双方协议模式、跨校集团化服务模式和股份制公司模式,“小机关”与“大实体”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对学校负责。

1.统筹制度规划,明确人员工作职责

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学校一般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对于多校区高校,统一的管理机构就能够进行统筹规划,并从校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筹规划,强调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一般是在主校区后勤集团的统一管理下,根据各个校区的特点进行机构设置。这种方式有利于后勤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同时,对于大部分多校区高校来说,出于各种考虑,新校区一般设在了比较偏远的地方,安全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制度建设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多校区高校后勤管理应在充分考虑科学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建立保证制度执行的监督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后勤队伍建设对于高校后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校区高校在用人机制上,多采用精简高效的聘任制形式,加上后勤职工队伍、人员结构本身比较复杂,所以必须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比如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应对后勤员工进行定岗、定责、定薪,实行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

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能力、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促进后勤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后勤优质服务

高校后勤的目标不仅是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需要,还包括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所必须的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多校区高校的分校区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或者评选活动,让所有后勤员工树立起“服务至上”的理念,这是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关键;同时,后勤部门应更多的考虑师生的需求。此外,通过各种方式让师生参与后勤工作,增进师生对于后勤管理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也有助于后勤部门了解师生需求,改善服务质量。

4.整合后勤资源,合理配置,物尽其用

针对多校区形成之后,后勤资源分布出现的不均衡和分散等特点,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可以考虑进一步整合多校区后勤资源,成立后勤大实体,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上下工夫,并使其参与到市场运作和竞争中,创造整个高校经济。后勤集团需要开拓思路,全面整合后勤资源,进行资源和人员重组,归口管理,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并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各校区后勤资源的情况,根据各校区的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合理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论

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下,多校区高校的后勤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统筹制度规划,明确人员工作职责;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后勤优质服务;整合后勤资源,合理配置,物尽其用,都是在此模式下多校区后勤管理的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各学校之间、各校区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校应根据本学校、本校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模式和体制,实事求是地开展后勤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詹步强,许益峰.进一步整合后勤资源,构建多校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 2006年第3期

【2】范焕琼.一校多区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3月上

【3】徐友飞.高校多校区后勤实体管理模式探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刘永武.北京高校后勤社会改革模式研究[J].何北兴, 朱志辉,杨 :中山大学多校区扩展与后勤管理模式实践[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