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保障措施
作者: 刘建芳 张 娟 曹 煦摘 要: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需求和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脱节,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满足社会需要。为了保证传统文化课程按质按量开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二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保障。其中包括课程设置的保障、教材与师资的保障、人文环境的保障、质量监督体系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 人文素质;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64-001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社会,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自立意识、学习意识、诚信意识、竟争与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职业操守。但经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严重滑坡,大部分学生人格品位不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与人合作能力较差,与人沟通能力欠缺,知识底蕴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需求和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脱节,造成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不够稳定,就业情况不够乐观,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在高职院校开展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而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恰恰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 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儒家注重涵养,倡导“仁爱”;释家讲究大慈大悲、利己利他;道家强调“无欲”、“无为”、“无争”。这些思想主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满足社会需求呢?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项保障措施。
一是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需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明确表示高校要加强语文教学。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2007]38号文《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各地教育局(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求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保障。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注重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然而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毕业生既要具有专业实践技能,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高职院校要提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持。
首先,课程设置的保障。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对专业课学习的有力支持,保证所有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时间上最少开设一学年,每学期最少24学时,共计48学时。保证学校至少开设五门相关选修课,每学期至少20学时,辅助基础课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材与师资的保障。本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材。编写的教材分模块,分体例。一部传统文化基础课必备教材,五部相关选修课教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提高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再次,人文环境的保障。在陶老“教育即环境,环境即教育”的理论背景下,能充分认识到环境育人的深层渗透力,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丰厚的校园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文化塑校”,集合师生智慧,打造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外部景观。另一方面,搭建校园社团发展平台。校园社团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修养,成立各种校园社团能更进一步丰富学生生活,多方面展现学生人文素质。如演讲团、读书会、书法社、文学社等。再一方面,构建信息化平台。为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院网站上专门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网。最后一方面,拓展文化传播途径。聘请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定期讲座,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加强人文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举办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美诗文阅读,经典诗歌朗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增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校报,借助师生自己的感悟感染身边的人。
最后,质量监督体系的保障。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建立由院级领导、传统文化课相关中层干部及授课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规划小组,负责传统文化课程的制订、实施和评价;资源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提高人文素养的文学著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同级院校及时沟通,积极探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好途径,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调研社会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保证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加强教师的考核评价;评估监督保障,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估机制,坚持每学期自评。接受督导组专家评价,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注:本文为2010年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3067 主持人:刘建芳
参考文献:
[1]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03
[2]朱耀廷.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