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科学发展探讨
作者: 华昕若 丁志敏 李 嘉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传统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科学发展的改革需求,并建设性地探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些改革方向,为同行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63-002
一、课程设计是工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环节
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会就业岗位却相对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趋向紧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各界对人才素质全新的高标准要求。社会不仅要培养理论家、思想家,更多的是要培养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定位于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其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普通高校的实践环节主要分为校外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等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涉及课程较多,穿插在课程教学之中,属于经常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习惯很有帮助。
二、传统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普遍存在着偏重共性教育,忽略个性发展,重视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课程设计较多,如《房屋建筑学》中的“教学楼设计”、“住宅楼设计”,《混凝土结构》中“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厂房设计”,《钢结构》中的“钢屋盖设计”等等,内容复杂,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有不少弊端的。比如学生往往只是针对一门课程生硬地去学习,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有时重复、有时脱节;房屋工程需要的是整体结构概念,但传统的课程设计训练大多注重于本门课程的设计训练,缺少技术关联性。教师安于讲授课本上授课多年的经典案例,忽略了中国的建筑业已经历了飞速发展的事实。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安心于印证教材中某些典型的例题,却无法适应那些实际工程中变化着的已知条件。我们近期针对81名工科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程设计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得到一些有趣的信息。
(1)58.2%的学生表示对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有困难。
(2)47.3%的学生不了解计算公式的出处。
(3)40%的学生表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很少查资料。
(4)60%的学生表示需要在绘图方面得到帮助。
(5)76.4%的学生对构造措施不了解。
(6)25.5%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仍不了解相关规范。
(7)57.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没有工程实际感。
我们感到一些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学生,他们真正获得的实践能力还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改革是科学发展的需求
我们回访了很多毕业学生,了解到他们工作之初很多不适应岗位的案例。有的同学从事施工工作,发现工地上工人出现了错误,但是却因找不到相应规范的依据,而无法以理服人;有的同学因为工程知识贫乏,对专业术语一知半解,在实际工程中闹出了笑话;还有的同学因为对地质知识缺乏,在工程事故中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部分工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薄弱。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面。如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的制定;教学进度的计划,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材施教设计,团队配合组织等等,改革实践教学,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构建适合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科学发展的需求。
四、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实践大纲的目的性
实践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获得某一方面的技能。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应认真分析教学目的是否恰当,是否适应了学生就业的需求,从源头上确保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同时考核方式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为主,以考核对技能的真正掌握度为主,不能简单地以纸面作业来衡量。
(2)应注意教学计划的合理性
有些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学时计划很不协调,比如“单层厂房设计”,教学课时只有1周,有的任务书要求设计双跨厂房,显然工作量比单跨厂房大很多,普通学生一周很难完成,最终,必然导致有些同学发生抄袭现象,不能很好地贯彻教学的初衷。教学安排应注意合理性的一面。
(3)应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于教师的合理调动,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很难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增强设计内容的多样性、可调性,努力做到每人一题,每题有差异,就可以迫使学生积极独立求知。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细化,比如能力训练目标,可以细化到“作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资料检索能力”等等多方面,使得学生在一个课程设计中,可以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应提高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理论教学加设计辅导的模式,往往让学生从临摹已有设计入手,这样虽然比较容易上手,却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习惯。既然工程技术来源于实际,为什么不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参观一下工地,然后再听取理论课,应该效果会更好些。设计指导过程中,可否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创新的地方。
(5)应加强教学评分的科学性
课程设计的评阅成绩,一般是按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70%来综合评定的。但是,设计主要是过程训练,能力的获得在于分析题目、构思方案、查找资料、求解计算等等过程,制图部分是各项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以上交作业的图面质量为主来衡量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些片面,建议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并从“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工程计算”、“设计制图”等多方面开展累计评分,这样会使教学评价更科学。同时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制成表格,在平时答疑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打钩分类,最后综合评定成绩。
五、结语
我们认为实践环节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综合的能力培养,不是简单的分数问题。不断地探索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是教师共同的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嘉兴学院重点教改课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模块设计”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关罡,郝彤.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 第04期
【2】李永梅,赵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 第01期
【3】邵莲芬,马长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2007年 第21期
【4】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长沙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