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班主任的心理疏导策略

作者: 徐 欣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班主任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社会调查显示,考试焦虑是初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过度的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初中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困扰之一。了解考试焦虑的成因,帮助中学生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这有利于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考试焦虑;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63-001

初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这一阶段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并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初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班主任的一项紧迫任务。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心热点大多集中在逆反心理、性心理和嫉妒、自卑等消极心理等方面,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因学习,尤其是考试引发的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却由于种种原因而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考试焦虑表现及其成因

以前教过一个学生,他每次考试之前总会生病,不是头晕就是肚子疼,多次上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原因,过几天,考试结束了,他的病也好了。后来,通过学习,了解到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考试焦虑的表现。有些老师经常责怪一些学生为什么总是平时学的不错,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其中考试焦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什么是考试焦虑呢?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自我认识方面。产生一些消极的自我评价,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2)生理方面。面对考试,感到头昏,心跳加快,容易疲倦,没有食欲等;(3)行为表现方面。有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等。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常常交织在一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二、过度的考试焦虑造成的消极影响

过度的考试焦虑对中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学习效率。考试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随着焦虑程度的升高,学习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焦虑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效率最高,然而过了这个阶段,焦虑程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考试焦虑过度的学生,随着考期的临近,焦虑会越来越严重,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宁,学习不能集中精力,该记的内容记不住,该理解的东西理解不透,学习效率极差。

2.影响考试成绩。过度的考试焦虑必然会对学生考试的临场发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考前睡眠不好,应试时情绪就不佳。进入考场,心慌手乱,出汗头晕。在考试中,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中总是萦绕着一些与答题无关之事。

3.危害身心健康。在身体方面,过度的考试焦虑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多种类型的神经症,而且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功能都有不良影响。在心理方面,过度的考试焦虑使学生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认知评价能力无法正常发挥,对他人的评价缺乏标准,而对个人的评价往往以“我”为中心,或以自卑的形式出现。它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工作带来烦恼,而且使学生个体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经常猜疑或挑剔,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社会适应能力也大大减弱。

三、班主任对初中生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由于过度考试焦虑是由以上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还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班主任要帮助初中生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1.通过认知矫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总担心不如别人,考不好怕被别人瞧不起。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是防治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如果对考试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以减轻心理负担,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正常的发挥。

2.指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学生的紧张情绪会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要克服过度考试焦虑必须教育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平时做自我放松练习,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其中音乐调节、活动调节都是较为常用的自我放松的方法。当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时,想一想一天的收获,回忆一下一天的学习,想一下在家里睡觉的感觉,变消极等待睡眠为积极利用时间。针对进入考场时的紧张,可提前进入,适应环境,调整呼吸,缓缓吸气,慢慢呼出,自我暗示“我准备充分,一定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3.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紧张而又宽松的迎考氛围。由于学生对所隶属的班集体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参照性,班主任应积极倡导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并且利用班级规范、班级舆论等班集体力量的影响,有力地感染那些存在过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促进其转变态度,改善其心理状态。

4.与任课老师、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考前心理疏导。任课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考试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积极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在潜移默化中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梁宝勇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旭编.中学心理素质教育,西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3]孙宏碧.学习焦虑心理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和防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

[4]苏凯敏,韩关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分析与疏导,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6

[5]张相军.中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