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也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 张其超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允许争论和批评,必要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自由发表意见、观点,激发、鼓舞、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想学生之所想; 以“学生”为本; 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72-00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这样来概括。换言之,就是三维目标在学生身上获得充分、协调的发展。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切实有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这两大根本着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予以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想学生之所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往往起着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作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多加思考。

一、课堂教学设计———“预则立,不预则废”

1.有的放矢:课堂教学要想有效、高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超低空飞行:要控制难度,适当降低教学重心,特别是要处理好选、必修的关系。

3.合理取舍:新教材面广量大,课时也不允许都展开来讲授(事实上也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应研读新课程标准,吃透各知识点的新课程要求。结合实际,大胆取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切实可行:课堂开头要引人入胜,为整堂课赢得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积极、宽松的教学氛围。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合理设置台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同时还应充分、全面地了解学情(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等),做到因材施教。

5.重视课堂的精练:其内涵就是及时、典型、适量,针对性强。

二、高效课堂———教与学的主阵地

1.胸有成竹:教师心中始终要有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能够为课堂的动态随时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2.高效讲授:比喻、幽默、图表等恰当运用,充分、灵活运用学科语言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做到条理清晰、简练规范、生动形象、充满激情。肢体等体态语言运用要适当、适时,适可而止。

3.重视课堂提问、讨论等课堂沟通、交流活动:恰到好处的严谨、科学的课堂提问、讨论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专注思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反之,则会使得学生满头雾水、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课堂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积极、有效地思考、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要注意克服课堂提问、讨论等课堂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就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精巧设计,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

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相当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记什么”。所记的应该是体现课堂层次性、脉络性的纲要。其次,要指导学生“怎么记”。协调好听与记的关系,听清、听懂,理解再记是前提。最后,要指导学生课后如何使用课堂笔记。必须当天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并且要及时、经常地复习。

三、课后作业——高效教学的有益补充

作业设计要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围绕教材,沟通课内外学习,张扬学生个性,在作业中培养学生能力。

四、想学生之所想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亲身的经历,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更深的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允许争论和批评,必要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自由发表意见、观点,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竞争、宽松的最佳学习氛围,激发、鼓舞、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

2.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不把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努力通过语言、语调、表情、态度、神态、手势、行为等各种手段充分将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期望传导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学习,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设疑、启发、点拨、解惑,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乐学”。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师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课堂教学要想学生之所想,以学生为本,做到想方设法贴近学生实际,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其最高境界恰恰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就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