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 薛爱荣摘 要:信息时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为社会的未来,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便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79-001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学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由以下四方面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来进行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1.信息意识培养
对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方面就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新学期开始时会找到大量的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比如世界巨富比尔盖茨豪华的家、新型机器人、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电影等,讲述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信息伦理道德培养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比如为了能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必须时刻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保护自己又不危害他人,做文明网络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国18岁黑客帕森编制病毒并在网络中大量传播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以及受到制裁的案例、网络上记载的网络犯罪的案例等等,让学生对安全文明使用网络有了更深的认识。
3.信息知识培养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信息技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本替换了《中学计算机》课本,成功之处就是强化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区别。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各方面知识的灌输。
信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自己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渴求。
4.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对信息能力培养,我做到:
4.1加强上机练习,创造主动学习
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我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他们自身的信息能力。比如学生经常会设计板报或者贺卡等等,那么在WORD图文混排的练习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出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或者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找到方法。
4.2开展课外小组活动,拓展学习层次
对基础好并对计算机操作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并参加省市竞赛活动。可以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在信息能力培养过程中,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多媒体、因特网,用批判的观念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信息,用来学习其它课程,再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信息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2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
[3]什么是信息素养,中国教育曙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