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品\悟

作者: 徐安斌

提 要:数学中的美,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只要我们教师潜心挖掘数学之美,细心培养学生对美的意识和追求,通过“观、品、悟”的教学,加强美育渗透,让我们的学生都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与精彩。

关键词:数学美; 观; 品; 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81-001

教学中,我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观、品、悟”的教学,加强美育渗透,使学生喜欢数学,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一、观

“观”是指学生透过数学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数学的美,在美的陶冶中学好数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数字与符号的简洁美、算式的形式美、法则的概括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辩证美等,创设美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的美感,形象地说明了许多道理。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学好数学。

二、品

“品”是指学生根据各自的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体味,充实、丰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凝神专注、仔细体味,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知识的发展的教学、小组学习、变式训练等来实现。

1.学生参与知识的发展过程,指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法则的发现,解题的思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精心设疑,把听讲、思考、讨论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适当的调控,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2.小组方法教学。在学习一些数学课程的某些阶段,学生需要自己或者小组学习来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讲完一个新课题后,应允许学生在小组中研究一些问题。学生能彼此讲解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向别的同学解释技能、概念、原理,来发现自己模糊的地方。

3.变式训练。指提高解题效果,防止机械模仿,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拓宽思路,引申发展。由于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因而同一问题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

三、悟

“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并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借助图形实物认识和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此时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迅速准确地探究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个人、小组进行质疑、判断,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二年级除法应用题:有20个乒乓球,平均每盒装5个,能装几盒?学生读题后稍加思考,便能迅速准确地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讲述解题思路,并列式解答。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将例题变为:有2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个极度开放的题,它富有挑战性,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因素。它既可以平均装,也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中可以有余数,也可以没有余数,平均装有多种装法,不平均也有多种装法。尤为重要的是,在不平均装中,还可以引申为:若每个盒所装个数不同,最多可装几盒?这就变成了一道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题。为了让该题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我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实物(20颗黄豆、石子、弹球、花生米……)摆放在课桌上进行操作:先各自独立分装,独立探究各种装法,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结果,并相互进行探究争论,小组达成共识后,每组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中又有争议,最后全班再达成共识。这时我把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探究的应用题)演示给学生看,师生又达成共识。这样无疑使学生坚信了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自己解答了平均装与不平均装的所有问题,而且上述颇具难度的问题,全班30人中居然有21人做对,这足以说明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去质疑,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大胆地进行探究实践,从而达到创新目的。实践证明: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创新,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议,这样的学生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的超越,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创造性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便充满了美的魅力,而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力量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斯讲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的美不仅在它本身,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和才能。因此,要把培养和教育学生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以惊人的毅力、聪明的智慧去战胜数学中的困难、攀登数学高峰,这正是数学美的精华。

数学是美的,让学生去享受数学的美,接受美的熏陶。

只要我们教师潜心挖掘数学之美,细心培养学生对美的意识和追求,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我们的学生都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与精彩。

参考文献: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