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者: 于煦芝摘 要:课文千变万化,切入方式也林林总总,这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但我们必须思考“为何而变”,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寻求最佳的切入方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的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切入点;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92-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流程简练、流畅,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相同的模式教学,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程式化,这必然会令师生都感到十分乏味。
选择“切入点”,是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哪里入手。“切入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目标教学的定向作用;又要因文而宜,体现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
一、探寻“题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它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的精神等等,对我们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极为重要,更能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抓住题眼进行研读,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文题中的“发愤”就是文章的题眼,课文围绕“发愤”描写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司马迁的坚韧和不屈,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领悟品质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初读课文后,紧扣“这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自然将文本读透。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抓中心句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许多文章都有中心句。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及“引子”的作用。中心句不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四、理清线索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以文章的第13自然段为切入点,感悟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再层层深入进行剖析从而感悟园子中的我是自由快乐的,进而感悟这种自由快乐是因为祖父的疼爱,最后通过园子中的一切的自由快乐来对比作者对祖父的深深追忆,从而感受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和追求。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五、从疑难处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师生共同期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