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治“美术”
作者: 卜 灵摘 要:作为小学科的美术,在课堂中出现的“异样之声”比在主学科的课堂中多得多,这样的“异样之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有意无意所犯的错呢?我认为,首先要正视这些“异样之声”,并且要了解 “异样之声”背后的起因,针对这些原因运用艺术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处理。
关键词:异样之声; 惩罚; 爱; 艺术;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96-001
“老师……又没带工具!”“老师……他老是拿我东西!” “老师……乱讲话!”“……”这样那样的“异样之声”在课堂中此起彼伏,让身为教师的我们心底发毛,又无可奈何。
曾有位资深的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职业疲劳感不是来自于教学本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处理这样或那样的琐事。试想一下,当你精心准备了教学内容,当你兴冲冲要与你的学生进行分享时,时不时地出现这样的声音,你还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吗?
一、正视“异样之声”
“异样之声”实质上是由一个个“小事件”而引起。当“异样之声”来临之际,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理清自己的思绪,千万不要用简单的一句“闭嘴!”,一个“粗暴”的拍桌而使课堂归于平静。面对“异样之声”,老师首先应该做个判断,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必须”处理的,然后分类处理。那么什么是可以“忽略”的呢?在多次实践之后,我进行了总结,比如:他踩了我一脚、他打了我一下……诸如此类不是“始作俑者”故意或恶意引发出来的事件,我认为可以“略”处理。因此,我采用的做法是:走过去摸着发出声音的孩子的头,对犯了错的孩子点点头说:“你可以坐端正吗?嗯,老师相信你不再会犯这样的错,对吗?”仅用几秒钟,可以让发出“异样之声”的孩子知道老师已经重视他的问题了,从而他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让犯了错的本以为会得到惩罚的孩子松了一口气,并且他为了回报教师对他的信任而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善用“惩罚”之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常犯错的孩子往往更渴望关注。爱因斯坦曾说过:年轻人犯了错连上帝也会原谅的。古人云: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因此,面对犯了错的孩子,“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他们从一些恶习中醒悟过来的手段。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他老是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有一天,他杀了一条狗。说来也巧,这条狗正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显然,麦克劳德闯了祸。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惩罚的内容是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解剖学家,这得益于他的校长在他犯了错误能对他的好奇心加以恰当的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毫不讳言,麦克劳德的校长给了麦克劳德以惩罚,然而这样的惩罚应该说是高明的,这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惩罚,是惩罚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第一件本领就是学会观察教师的脸色,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应付什么样的人或事。这些孩子早就知道与主学科老师相比,小学科老师说话的分量显然要轻得多。虽然老师三令五申的要求自主准备美术学具,但总出现一个或几个学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带工具的现象。美术课属于技能课,没有工具,等于没上。在调查统计中,经常捣乱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没有学具,无所事事而引起的。在激励、小组互助制度等都实行之后,情况照旧,于是采设计了“心”的惩罚。
在一节橡皮泥课上,同样还是那几个不准备学具的学生,我决定不理他们。在“异样之声”出现之后,我只轻轻地说了声:“哦,这样吧,今天没带工具的同学就休息,什么也不用做,其他同学也不必借给他。不过,不许破坏纪律!”说完,我卷起袖子,拿起橡皮泥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可看好了!”拍、打、压、捏、刻……转眼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出现了,孩子们纷纷鼓起掌来,接着我又为学生演示了水果、蔬菜等造型,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我又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观看了许多造型优美的工艺品,在探讨制作方法、配色原理的时候,我看到没带工具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可我就是装作没看见。在制作时,我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以动物、植物、水果、人物等造型进行自由组合,一下子教室时热闹了起来。那几个没带工具的学生伸长了脖子,眼中写满了渴望,我故意不动声色,冷眼看着他们,终于,有同学熬不住了,下位上前与我商量,是不是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我故意板着脸说:“不行,刚才我已经宣布过了,这节课你们可以休息的。另外,我告诉你们,以后只要你们不带工具,那么请你们永远就休息下去吧!”看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在心中暗暗地说,希望你能明白老师的苦心!到了第二次上课,没带工具的同学纷纷准备了工具。
让“心”受到惩罚,因为自己的失误面对自己喜欢的却不能做,我想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要说孩子就是每一个成人也会很难过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受罚的“他”会反省,会找到自己的失误,会为不再犯下这样的错而做好准备。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那含有道德价值的需要、要求和兴趣,揭开他身上的一切优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又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点,这样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
当然,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异样之声”并不会因教师的一两种做法就会消失,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只有具有勇者的无畏,智者的胸怀,我们才能有勇气有能力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异样之声”,才能处理好这样那样的“异样之声”,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
[2]吴式颖著.《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余广华著.惩罚: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中国教育报,2003-2月11-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