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教学灵动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朱 勇摘 要:本文从构建生成性课堂的角度粗略论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从教学中的预设、生成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构建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生成性课堂对于小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07-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关系。事实上,预设和生成本是一家,我们生成并非摒弃预设,预设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创。
一、精心预设,在“疑惑”处“引领”
新课程倡导的生成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生成,首先就需要我们精心的预设。
【案例1】:教学“比例”这一概念时。
生1: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同学们判断一下:4+6=3+7是比例吗?
生2:不是,因为比例首先应该是两个比,这个等式两边不是比;
师:那6:3=12:4是比例吗?
生3:也不是,因为这个等式两边虽然都是比,但比值不相等,不能用等号连接。
师:好,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比例呢?
生1:比例是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
在学生出现理解错误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地将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讨论:两个什么相等?“比例”这一概念应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上我的适时点拨,学生最终一致认为:在理解“比例”这一概念时,应该建立在“比”的基础上,①要有两个比,②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③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就为学生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铺平了道路。
【案例2】:在讲“百分数的应用”时遇到一道应用题。
题目:某厂十月份计划完成产值100万元,结果前5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生1:(100-100×20%)÷(100×20%÷5)=20(天);
生2:还可以100÷(100×20%÷5)-5;
生3:我是用方程来解的:设还要X天完成,(100×20%÷5)X=100-100×20%
生4:我也是用方程来解的:设还要X天完成,(X+5)×(100×20%÷5)=100。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5:如果把“计划产值100万元”看作单位“1”,这就转化成工程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1÷(20%÷5)-5;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6:(1-20%)÷(20%÷5)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请你们从上面的解法中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简便解法……
在备课的时候我还准备了另一种解法:把“实际完成的时间”看作单位“1”,列式:5÷20%-5。由于没有学生想到,我就把这种方法临时取消。思路不同,解法自然就不同,只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简便解法,才最有效。这样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此这般充分考虑众多情况后进行的精心预设,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又能即时地引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有效地催化课堂的生成。
二、巧用“亮点”和“意外”,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创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生成,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一朵奇葩。关注生成,让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平等、民主的课堂,不怕生成和“节外生枝”。课堂中生成可能是未知的,但却是学生主观愿望和需求的呈现,是美妙的插曲,将为课堂教学添光溢彩。此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及时发现,巧妙运用“亮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
【案例3】:习题课上一道应用题。
题目: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
多数同学都能快速列出式子60×7÷6-60=10(件)。
生1:老师,不用那么麻烦,只需60÷6就行了;
生2:不对,他是在凑答案,(不少同学也这么说,生1有点委屈)
师:让生1给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不好?
生1:因为7天的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件),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明白了?他说得非常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同学们应向生1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
课堂上随时都有“亮点”和“意外”的惊喜与收获。巧借互动中生成的资源,顺水推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互动起来。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我想,其实最终的教案应定在课堂上,因为许多精彩的课段是很“意外”的。这种“亮点”和“意外”为课堂添了彩,在学生的心灵中催发了主动创新的萌芽。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精彩来自师生生命活力和价值的共同绽放。成功的教学是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充分预设是课堂教学的源泉,也是精彩生成的沃土。而生成则是精心预设的新生命。只要在教学中精心预设,巧妙生成,成功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创,课堂教学将更富有灵性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学校改革试验总方案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4]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