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快乐天地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 陈 丽摘 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然而如今刚入学的小班幼儿都像小皇帝,生活在优越的“温室”中,他们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要求他们自觉地与人合作、分享,那根本谈不上。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因此,培养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就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合作; 分享; 教育; 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25-001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或者光有分享没有合作,都不利于建立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因此,在新《纲要》社会交往领域中提出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教育目标。可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的创设
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每次在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着看,好奇地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应该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应该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就如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好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二、在一日生活中有效渗透“分享合作”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同伴之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在集体教育中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而个别教育是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单站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我班有位叫王一的小朋友,虽性格开朗活泼,却有攻击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但根据对王一的观察,发现他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不正确,小朋友都不愿跟他玩。因此,我们把培养王一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反复指导和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让其逐步内化成为良好的品质。久而久之,他现在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四、家园共育,让温馨的家庭生活成为分享合作良好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设立家长园地,粘贴相关内容的教养心得,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及“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如何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合作与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合作与分享的交往能力。但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