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产业化的几点认识

作者: 赵风利

摘 要: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

关键词:教育;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53-001

一、教育是不是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又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教育就是产业,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产业又不同一般的产业,教育生产是一种服务产品,它的产品是由人形成而非某种物化形态的东西;它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体收益率都是难以准确量化的。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长效性,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及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回报的丰富多元性,即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收益来衡量教育的价值。教育产业既有市场调节的一面,又有市场无法调节的一面,办教育既有盈利的一面,又有无法盈利的一面。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为0.4%,本科生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段教育为34%,初中段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2020年要达到本科生10%,专科生20%,高中段65%-70%,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没有通过教育产业化增加教育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1.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既然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那么教育产业化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自身目的的全面实现。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机制,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只有当政府具备很大的监控能力以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里的公平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即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只要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教育条件改善,我们都可以视为公平程度的提高。

2.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自身属性与特点,对各类教育进行组织与管理。

首先,就初等普通教育而言,虽然初等教育的投资可以由社会、私人承担,并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但考虑到初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国民教育,其发展往往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并制约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比较平等的接受初等教育,以保证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原则上讲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初等教育这一国民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而不能由私人和市场来自发地决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发挥社会和个人对初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以便扩大社会对整个教育投资的来源。

其次,就中高等专业教育而言,由于这一层次的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直接面向社会并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服务的,那么在市场经济千变万化、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复杂而多变的情况下,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投资的组织与管理,原则上不应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而应实行决策相对分散、学校拥有较大投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市场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投资进行积极引导和灵活调节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由于对中高等专业教育的投资是一种能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经济收益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的收益一般主要为受教育者个人所得,那么对这种教育的投资,若从利益与责任对等的角度看,应主要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即应充分发挥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发展教育产业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发展教育产业,其意义在于结构的调整、效益的提高和创新。教育事业是否真的具有市场弹性,能否建立一种机制,使教育发展能够不断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与要求,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辉,王丽雅.教育产业化刍议[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卷第01期

[2]杨青.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05)

[3]黄婉茹.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再思考[J]. 现代管理科学, 2004,(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