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后进生”问题之我见

作者: 张景兰

摘要:师生之间的“皮革马立翁效应”是在班级中形成后进生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70-001

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与先进生相对应的学生群体的总称,这个词频繁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言论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然而对于所谓“后进生”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讨论不多。本文就是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各位老师商榷。

一、关于后进生的定义问题

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差,他们之中普遍存在着厌学的情绪,甚至极个别学生思想品德也较差,有时还会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类学生我们通常称之为后进生或者差生。

“后进生”这个词由来已久,却很少有人来仔细审视一下这个词的定义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后进”一词有两种定义:一是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二是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者群体。在—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学识或者资历恐怕没有太大区别。第二个定义就更加模糊了。很明显,当我们的教师说起这一部分学生时,毫无疑问是将学习成绩、思想道德列为评价的首要标准。但是除此之外,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有很多,例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这些标准由于没有量化指标或者表现尚不明显,往往被我们的教师忽略了,于是一大批所谓的“后进生”产生了。

我们在这里讨论后进生的定义问题,并不是要否认在学生中存在着学习、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要明确“后进生”这一称谓所代表的远远不是其字面涵义那么简单,因此,“后进生”这一称谓存在是否科学还值得我们商榷。

二、关于后进生的成因

既然这一群体存在,我们姑且称之为后进生,那么后进生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人都知道,在幼儿园中就没有后进生一说,那么怎么一上小学就开始分化为“先进”“后进”了呢?而且年级越高,分化越明显,到了初高中阶段,二者简直就是泾渭分明,难道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自动筛选机,进入其中的学生无论之前大家如何,出来之后就自动划分三六九等?

“破罐子破摔”恐怕是后进生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人能够否认,在学生迈入学校校门的第一天,他们的心中对于这个憧憬已久的神圣之地是抱着极大希望的,期望自己能够实现梦想。然而,学习的经历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课堂上或者考试中的一次次失利,由于不遵守纪律而遭受的一次次批评,教师稍微过度的责备,就使那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们遭受打击,心理压力渐渐累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学生离老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此恶性循环,自信逐渐变成自卑。自卑往往会有“多米诺效应”,他们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己的一些优点也会忽略了,很容易“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就真的成为后进了。

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现绝对不能称之为差,有时甚至堪称优异。很多案例验证了这一结论:不少在教师“后进生”名单上的学生,除学习以外有或多或少的地方表现或者能力比那些“先进”还要出色,如身体素质、表演天赋等,在运动会、文艺晚会当中他们的表现往往相当抢眼。然而,在以学习成绩为最重要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体系中,他们被自然而然归到“后进生”一列了。

三、关于教师在后进生形成和转化中的作用

说到教师在后进生形成和转化中的作用,不能不提到的是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上称之为“皮格马立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作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机拟定的。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以真情感化石像、并使之变为真人的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立翁效应”(后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教师对两位著名心理学家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和其它教师是保密的,但被选中的教师们掩饰不住的积极情绪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互动往往会更加积极,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这个“奇迹”的发生似乎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

“皮格马立翁效应”告诉我们,在师生交往的互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反应。反之,教师失望、愤怒、厌恶等消极情绪同样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传递给学生,学生由此而产生自卑、不甘、沮丧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皮革马立翁效应”是在班级中形成后进生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学生自身在学习方法和处世态度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和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这里我们不再——分析。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努力将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发挥“皮格马立翁效应”的正向作用,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道路上积极的推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