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作者: 邱 静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它超越了以往那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何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要对课程进行重新的审视,了解其内涵,最后在操作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关注过程和方法,实行开放式的教学。
关键词:观念;整合;实践;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15—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师生的双边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时空。它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知识源于实践”的理论。因此,这门新兴的课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某些农村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课程定位不清。表现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2、角色定位不明。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着一包到底的现象,教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是“活动”的配角,学生成了教师的应声虫、扬声器。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致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了一盘散沙,学生无所适从。3、活动内容定位不当。为了能快出成果,一些学校的所有年级甚至一个地区所有学校。都在同一主题下群起而行之,开展所谓的主题实践活动。像这种大而化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怎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需要,又怎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呢?
怎样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呢?下面谈谈我对综合实际活动的认知、操作中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观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请让我来告诉你,请你照我这样做”中完全解脱出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确立新型的师生观。
1、教师要体现出全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是指导者,要指导学生有效、高效地开展活动,要民主、灵活地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主题或内容:教师是组织者,要组织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自身的优势展示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安排好主题实践活动过程;教师是协调者,要协调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中进行体验。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服务者,要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各种所需的活动资源;教师是评价者,对于活动效果及时做出肯定性的评价,要遵循无错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不断步入新的阶梯。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尊重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活动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大脑,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今年暑期,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1~2项探究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回校后开展“实践之星”评比活动。同学们自发地组成探究小组,对茶叶的栽培、竹子的作用、板栗的修剪、矿山资源的开发等专题进行了探究,并将探究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
反思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内容单一、形式浮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让每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呢?
1、综合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和集体观念,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此外,综合实践课程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并细心地完成和客观地评价所得到的学习成果的习惯,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人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不重结果而重育人过程。
2、综合实践与生活、社会教育相结合。校外课程资源绝不是课堂、操场、实验室的简单“搬家”,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3、综合实践与科学学习相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及文化发展紧密配合。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
4、主动建构知识,树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知识结果充分产生的教育作用,更强调实施过程对人的发展作用,特别重视师生在主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获得综合能力的深远意义。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替代。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如我们班级开展一次“治理家乡河水的污染”的专题研究。同学们从确定主题、调查访问、资料收集,设计出种种治理方案,就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我让学生从爱家乡的角度考虑,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突出主题与个人、社会、生活、科学、道德等息息相关。同学们经过集体讨论,认为“治理家乡河水污染”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为此,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到小河边访问农民和工人,了解家乡河水域的过去和现在,有的小组舀来河水请教科学教师化验,有的小组上网查找水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危害的资料。经过近一周的研究,同学们终于弄清了河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并设计出了种种治理方案,还联名给溧阳市委、市政府和镇政府写信,要求造纸厂进行污水处理,并要求油漆厂向下游搬迁,很快得到市
政府的重视,被镇政府采纳。通过这次活动,学科之间得到了有机的整合。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三、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
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诸多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一)开放型的活动环境
开放型的活动环境,让学生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以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1、走向生活与社会。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实验和体验,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为此,教师要引导孩子读好社会这本无字的书。开学初,我们组织学生到“龙潭”驻军部队开展为期一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那里同部队官兵朝夕相处了一天,了解了解放军叔叔的训练、学习、生活,观摩了他们的内务和军体表演,同学们通过体验,深切地感受到战士们训练有素的战斗作风,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这种实践体验和收获,在书本上是无法得到的。
2、走入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获得知识,查找资料的最大宝库之一。让学生走进图书室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重大任务。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向学生全方位介绍了学校的图书室。在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一课,我们搞了一次“走近爱因斯坦”活动,我把学生带到图书室,让学生自由查阅资料,并把所需资料进行摘录或复印,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于是,他们把搜集来的关于爱因斯坦的资料呈现于大家面前,然后把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经过几次以后。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有问题上图书室找”的意识。
3、走进网络。网络是万事通,INTERNET网络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可以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发展网络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利用学校电脑设施齐备,学生已有电脑初步知识等因素,常常安排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学了《埃及的金字塔》,同学们对金字塔的千古之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开展了“金字塔探密”活动,他们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使人鼓舞和欢欣。是的,只要我们加强引导,相信网络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
(二)开放型的活动内容
开放型的活动内容,能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开放的活动内容从何而来呢?
1、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如,去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竹器制作,做自己想要的花瓶、笔筒、杯子等,虽然做得不是十分精致,可是看着亲手做成的竹器制品,学生别提有多开心了。
2、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如,《开葡萄酒瓶塞》,方法有多种:可以拔出瓶塞,可以向内捣入,也可以有其他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思路也开阔了,积极地去思考还有哪些新奇的方法。
3、来源于学科知识。如,制作植物标本。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一般学科课程难以得到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放型的评价体系
开放型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价。例如,在“未来的电视机设计大赛”活动中,有的同学设计了“梦幻电视机”,冬天能取暖,夏天能放冷气,平时还会帮人做家务。有的同学设计了“多功能电视机”,不仅能收看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还能和人对话聊天,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它请教,它会把答案通过屏幕告诉你等等。虽然他们的设计还很不成熟,但我请他们在班上一一作了展示,给予表扬。然后让全班同学分小组讨论,给他们的设计找毛病,再集体交流并帮助解决。有的对电视机的外形和颜色提出了修改意见,有的对电视机的功能作了适当的补充。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形成,需要开放性的综合实践课。我们一定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他们自然的天性和原有的发展水平实施教育,儿童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深信:只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积极进行探索和总结,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取得光辉灿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