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备课角色的转换
作者: 李红岩摘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转换来审视教材,思考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37—001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每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备课是否有效。备课时教师只有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寻找最佳的教学途径呢?我认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转换来审视教材。思考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下面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军神》一课为例,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教师应该是作者,在“读懂”上下工夫
这里所强调的“读懂”,不仅仅是要知道文章主要内容写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站的角度要高,看的视野要宽,懂的程度要深。要以自己是作者的心态走进文章,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明白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除了反复地阅读文章内容外,还可以找原作来读,或找作者与本文有关的作品来读。《军神》一文写的是刘伯承元帅在年轻时的一次战斗中眼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剧烈的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刘伯承那种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时仅仅读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在教这一课时,我又阅读了有关的资料,详细地了解了他眼睛受伤的情况: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颅顶射入,从右眼球飞出,血流如注。在没有使用一丁点麻醉药的情况下,医生先用手术刀将他的右眼球摘除,接着把眼眶里的腐肉一刀一刀地挖去。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刘伯承自始至终一声未吭。读到这些,“军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我又阅读了有关刘伯承的其他资料,从南昌起义,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百万雄师下江南等事件中体会着他的戎马一生,感受他的丰功伟绩。“军神”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愈加饱满、愈加高大。有了这些阅读作支撑,再来阅读文本,就能使教材内容在丰富背景的衬托下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意义解释。
二、教师应该是读者,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
我在备《第一次抱母亲》时,反复地读课文,读了十几遍。我在反复的朗读中,完全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内心情感与文章融合在一起,直到读到哽咽,读到流泪。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先做一名真正意义的读者,亲近文本,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温暖自己,让文本中流动的情感打动自己。如何在体会情感上下工夫?我想应该通过反复的阅读——思考——联想,来体会文中的意义与情感。要找准文章的动情之处,激发与文本的共鸣。特别是要抓住细节描写。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反复地去揣摩、体会。只有读得细,才能读得深。
三、教师是学生——在“质疑”上下工夫
一个教师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精神世界相对接,那么教学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文本,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发展空间。要重点研究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是与他们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哪些是与他们情感世界相通的,哪些是他们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哪些是不会引起他们关注而又值得学习讨论的,以“我”是学生的心态,“质疑”文章。《军神》一文描写的故事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三年级的学生对“英雄”的理解还仅停留在空洞的感受上。虽然这篇文章很简短,但学生阅读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比如: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受伤原因?文章的重点是描写刘伯承,为什么还用很多的笔墨来写沃克医生?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对话描写。人物在说话时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周?……这些疑问,都要以学生的视角提炼出来并加以解决。
四、自己是教师,在寻找最佳路径上下工夫
我最终是以教师的身份来准备教学的。课文内容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把文章内容贴切地、亲和地、有魅力地传递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一条“最佳路径”走进文本,把自主学习的门打开,把思想智慧的门打开,把情感世界的门打开。如何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我想,教师在备课中,应综合不同角色对文本的解读,心中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把握本年级段、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准语言文字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要用语言的感染力来统领课堂,用思维的张力来充盈课堂,用简约的过程来规划课堂,用文本的主题来拓展课堂,经过反复的思考,对《军神》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路径:从课题入手,抓住“军神”一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军神”?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刘伯承在做手术时忍受的疼痛是剧烈的,可文中却没有用一个“痛”字,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学生先读书讨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接着,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手术室安静极了,只有两双手在动。一双是沃克医生的手,在微微颤抖着,一双是刘伯承的手,在紧紧地抓着床单。整整72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在心里说什么呢?手术结束后。医生望着抓破的床单会怎样说?刘伯承又会怎样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把学生真正带进了文章之中。他们与文中的人物一起呼吸,一起跳动,一起经历人生的考验。同时,富有生命的语言文字也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当他们再去朗读课文,不仅是积极主动地构建文本的意义,甚至是创造着文本的意义。
通过实践证明,经历不同角色转换的备课过程。我的教学设计非常富有成效,课堂教学也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