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
作者: 杨琴武摘要: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作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探讨,认识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有效教学,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58—001
一、激发兴趣,开拓潜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构,使学生的心动起来,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地加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广开言路,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全体学生的心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学习气氛才会轻松愉快,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中。还要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形”的结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心动”,这样,大家既有东西可学,又学有所得,兴趣昂然,教学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二、多边互动,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动机器,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全面地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及时地捕捉学生的思想。
多边互动,自主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直以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多角度的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交流时同学们个个讲的精彩,讲自己的独特理解,讲自己由此联想到的诗、词、句,联想到的故事、名言、科学知识等等。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到课下。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同学就提出疑问说:“这只是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没有。”我就此因势利导发动大家回去查找有关范仲淹的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网上再查找毛泽东、焦裕禄等人的背景资料。大家把深入探究的结果拿来交流:范仲淹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身居高官而持家简朴。乐善好施,关心民间疾苦,减轻赋税,得到百姓的爱戴。“先忧后乐”他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同学们还把查到的关于毛泽东的勤政爱民和焦裕禄的鞠躬尽瘁的事迹在班里交流。同学们还举了很多仁人志士的例子。我趁势引导范仲淹的这一政治主张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的灵感被激活,个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三、强化语文训练意识,让课堂烹调出语文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对照课程标准,以往的语文课,要么缺乏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课成了社会课、自然科学课、思想品德课、阅读欣赏课;要么一味强调训练,但训练存在的问题不少,可概括为“四多四少”:师生一问一答式的训练多,浅层次的、思维力度不足的训练多,无计划的随意性训练多,单调呆板的机械性重复训练多;科学有序的系列化训练少,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性强的训练少,深层次的有思维力度的训练少,充满情趣生动活泼确有实效的训练少。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为了重视基础训练,重视句、段的分析,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另一种倾向,则完全脱离了字、词、旬的揣摩、品味,搞纯粹的架空的文章分析,这是两种“老毛病”;虽然经过长期的“医治”。但仍有少部分人“老病根”难除。其直接后果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为此,我们建议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训练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而且,语文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从无到有的。曹植七步作诗,李咏主持节目口若悬河,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等等,他们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技巧,既有天赋成分,更多的是靠后天刻苦训练所获得。换一个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能力均属心智技能。培养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是离不开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这些训练是以“运其才智”为前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接受科学的、严格的、充满智力因素的高质量的语文训练。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让学生接受心理品质的训练,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语文教师要舍得花功夫,要能吃苦,收集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习题,做好积累工作;在收集积累的基础上,做好筛选、归类工作,精选高质量的训练题;要刻苦研究,钻研教材,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文本,适时穿插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探索训练的最佳操作方式或方法,使训练到位、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