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做主
作者: 华亚萍摘要:课堂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逐渐觉得一向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于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而传统课堂中的预设好象被大家淡忘了,甚至有人认为预设太束缚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充分运用课堂预设,能及时捕捉课堂契机,营造生成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关注学生、研读文本、对话与个性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59—002
“今天,华老师上《望月》一文。课前我可开心啦!因为我可是班里有名的小诗迷,背诗可是我的强项。我特意收集了有关月亮的诗词十多首呢!我想今天的课上我可要大展身手了!可是……哎!老师在课堂上却没有组织‘赛诗会’,真扫兴!让我和其他爱好古诗的同学白高兴一场……”这天,我翻阅着教室里的“班级流动日记”。读到学生在“班级流动日记”中流露的这份“无奈”与“失望”。我一下子愣住了,是呀!我怎么在《望月》的课堂预设中没有想到组织学生进行“月亮”的“赛诗会”呢?
课堂预设和学生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环节。“预习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必经重要之途,然而看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经过这无数次的重复,把预习课文演变成了一个“过场”,——读书,查字典,写出不懂的问题(上课时要进行质疑)等等。可见。预习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形式主义的“鸡肋”。而“课堂预设”是教师根深蒂固的“动感地带”。真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虽然我们也经常把“预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句新课程理念挂在嘴边,可是我们教师在实际预设操作时,却还是以教师的“学生经验”在做主,很少去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感受,蹲下去倾听学生的课堂预设意见。
一、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与释放中获得满足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突出了,生成往往不经预约而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其语文的预习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一句话,一个段落,都有不同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教师应该珍视这种差异,把它当作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学生在预习中的情况。检查预习草草走过场。对于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不管不问,依然照自己教案的流程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预习形同虚设,没有实效。长此以往,学生预习的意识就淡薄了。
在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总少不了一段兴致勃勃的探究经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被教师的过分“主导”限制。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设计的教案及教学理念有关。教师备课时精心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一环又一环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教师定位好的“逻辑”中掌握知识,可谓良心用苦,当然,光从课堂的即时效应上来看,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可能还不错,从发展的角度上,这种课堂存在明显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自己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地位,而非牵引者或主角,要让学生主动的学,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感觉,要有学生“主唱”。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自己预习,记录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教师可用这些“先学资源”来指导备课和上课,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出备课误区,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让学生把预习中收获和疑惑谈出来,提出来,甚至演出来。让学生引领课堂教学,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点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学习的时空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的“无奈”与“失望”成为历史。教师必须弯下腰去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成为你课堂预设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能切实解决预习过程中走“过场”现象,真正调动学生的预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我们的“课堂预设”能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
二、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捕捉生成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的开放和生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个性差异等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这时候在教师预设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出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有的可能是教师事先估计到的,也有可能是教师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都来自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发现抓住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思想碰撞。让创造的火花闪烁在课堂。学生的生成可能是有效的,当许多都合理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寻求最佳,当学生脱离文本生成时,老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阅读。教师的引导就是学生思维灵魂的主线,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要敢于放开束缚,敢于挑战自己的课堂预设,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把握住文本的精髓,万变不离其宗。
不久前我听了国标本苏教版第七册第12课《番茄太阳》这堂课,感悟颇深。教者课前让同学们充分预习了课文,课上教者围绕“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动?”展开教学,文章最后盲童“明明”对“我”说了这么一段话:“……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由于教者课前没有精心预设这一环节,当学生找到这一句子,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按预设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竟然不予理睬!竟白白错过了一个生成的契机!感悟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应该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所在。教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你为什么认为这一段话最令你感动?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么。学生不仅会省悟到“明明”的一段话最令人感动,还会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露无遗;教学的目标指向不仅会立即归结到感受盲童“明明”的心灵之美。探究“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这一主旋律上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有机融合。可惜,在这种教学状态下,“生成”何处扎根?又何能开花结果呢?请不要用僵化的教学程式禁锢学生的
思维,请让预设开心地“约会”生成,“约会”精彩,请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语文世界尽情地畅游,去真情地对话文本,真实地展示自我。
三、让个性化体验与对话营造生成课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实践证明,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学生学到不同语文。得到不同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能有机会把在预习过程中对文本的体验表达出来。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参与到教师的课堂预设过程中来。为老师的课堂预设出谋划策,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对于设计优秀并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师课堂上则采纳之,并授予其“优秀设计师”的奖励。
真是没有想到,这一活动的实施,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设计了许多耳目一新的“预设方案”,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设计了“假如仙丹让逢蒙吃了……”的习作改编;又如《黄鹤楼送别》设计了“演一演送别场面”……每一次的预习,同学们都是那么的兴致盎然,因为,这种鼓励学生来设计一个课堂教学环节,首先,使预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过场”。它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读通课文,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跳一跳,摘苹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堂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课堂的预设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地盘”,而是得到了师生共同的参与,特别是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我想,只有这样。师生共同的预设,才能预设出真正的精彩,课堂生成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学生发现某些教学环节是自己设计时,便会格外地兴奋,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我们的“课堂生成”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札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