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搅拌机艺术与学校文化建设

作者: 王绪永

摘要:当前文化建设在各个学校都搞得如火如荼。本文把水泥搅拌机的构成与比例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艺术进行类比分析,认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协调的艺术。

关键词:构成与比例;学校文化建设;协调艺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118—001

一、学校文化的定位与地位

叶澜教授认为: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以各种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来自过去的知识,不再只是学校以学科课程方式选择编制的教学内容的构成。当代对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关注更多的将是形成主体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行为,探索、创造、超越现实的态度与作用方式。

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讲过:学校不管采用怎样的思路办学。有一点不可小视,那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否、程度如何,影响甚至决定学校的形象、质量和生命力。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不足与表现

但是的确很遗憾,很多学校对于文化建设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有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是管理不够到位、制度不够完善才导致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实质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是缺乏文化建设艺术的直接表现。

也有的学校抓文化建设靠权威压人、靠利益驱人、靠机会诱人,结果是无序管理、人心涣散,怎么办?加强管理、加强控制,致力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很快,严格了,规范了,学校却没了活力、教师也没了动力。不得已,再放松一下,给大家松绑、减负。可不久又似乎回到了从前的状态。说是“一张一弛”,实为无奈之举、恶性循环!

有的学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总结性描述:“缺乏了解、不知所为;位置不正、听其自然;漫无目的、东鳞西爪;内容窄化、亟待完善;忽视校情、缺乏个性;大起大落、时行时止;口号居多、参与者少;安于现状、无所创新。”

三、水泥搅拌机的艺术——构成与比例

这种现象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经常看到的水泥搅拌机。众所周知,水泥是水泥干粉加入水分后混合、搅拌而成的,但是两者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否则就是次品、半成品,而绝非成品。这其中绝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任何人来做都可以的。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人的“产品”就是不合格的——或是水分多了,或是干粉多了,等等。如果把两者之间的构成比例称之为“搅拌机”艺术的话,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管理艺术显然是相通的,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水分”多了,即精神文化建设多了,就会过多地关注“面”上的事情,就会让人觉得太“务虚”,似乎太形式化了。建设的结果只能是:先进的办学理念不能落实,优良的校园传统得不到挖掘。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失之交臂,这样的学校拥有优秀的人才是浪费。拥有一流的设备是库房,战斗力会在无形的内耗中削弱、丧失,就像水分一样不知不觉中被无情地蒸发了。

如果“干粉”多了,即物质文化建设多了,就会过多地强调“硬件”。比如校园面积有多大,教学楼房有多少间,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办公设备有多么豪华,教学设施有多么现代,等等。其实学校内部却是组织力太弱,执行力不强,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官僚主义泛滥。谈及责任时相互推诿、效率低下;遇到荣誉时,“范跑跑”般地喊“让我先来”;解决问题时绅士般的说“您先请”。整个机体就好比是一个迟暮的老者,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协调的艺术

从哲学角度来说,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学校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其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与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均不可偏废。这是一个简单的基本原理。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水泥搅拌机的比例构成艺术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艺术是一样的——都是协调的艺术!不论是经典的管理学理论还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都明确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从一个项目的创意产生、形成,到策划、组织,再到具体实施。还有监督、反馈、调控等环节,完全是无法省却的、不能替代的。而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处于其中的哪一个位置呢?有位置,才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管理者都应该深谙其道。

比如学校形成的发展规划、组织班子建设、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等,无疑都是“干粉”状的,是硬的。考察它们之间的衔接状态,从制度学角度讲必定是有空隙存在的。要想变成学校教育渗透性的有机构成,还必须获得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认同。并能创生性地体现在各自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适时的灌注其中必需的“粘合剂”——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共同愿景、组织力、学习力等软的成分。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目标与个性目标应当是同一个过程,让教师与学生参与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当软变硬、软硬结合、浑然一体之时,学校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此,现代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协调的能力,知道如何去凝聚、调适学校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诸多要素,寻求学校建设的生态文化形成,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发展,实现组织整体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