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 张继之摘要:文章通过对环境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问题的思考,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给环境景观设计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就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现场教学的观点,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深入展开论述,对走向未来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取向进行了探索达到了对环境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能有所推动和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景观设计;现场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130—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推进,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景观设计的热潮。沿着改革开放的足迹,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师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已有上万计的设计人员从事景观设计工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尤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为多。景观设计师从事的工作领域涉及环境景观建设的诸多要素,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
在此大的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景观设计方向。随着该专业方向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兴起及发展时间尚短,专业学科设置存在不足,导致我国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正在从事景观设计的毕业生,他们对经历的四年设计教育颇有感受,对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施教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接受的实践训练与现实中的实际项目运作有很大差距。很多图纸上看起来很好的方案却在施工阶段遇到许多麻烦。”等等,这些反响都说明了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应该引起我们对现行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构成要求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要建立相对应的培养结构,不能用以往陈旧的计划办学。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教育要确定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办法和手段,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对应市场需要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的问题。应该说。能否对应市场需求是检验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尺度。我们的教学应结合室内设计知识面宽、涉及实际情况复杂,从市场需求出发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克服学校教育只重理论的不足。
景观设计的工作包括先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地域环境、土地条件和当地文化,再进行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最后付诸于实施。这是一个极其繁琐的积累过程。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缺少实战经验,喜欢纸上谈兵,设计又多模仿国外作品,导致设想和现场效果脱节或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要构建一个注重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体系,迫在眉睫。而实践的内容、形式、时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在毕业班时参与或接触一下某个项目的设计就算完成了“实践”的任务。而应该是在更早的时候,在进入到阶段性专业设计时就开始“实践”。本文着重谈的“现场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形式。
目前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在设计思维、风格样式、表现与制作上讲授与辅导学生。这些讲授和辅导又总是在教室和绘图室来完成的。而对空间构造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形象与尺度的关系,特别是对材料的运用和施工工艺的教学没有深度,也不可能有深度。
由于景观设计的实践教育在实施上的层面过于复杂,因此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普遍缺乏实际案例的设计与经验。因而方案设计与施工技术不能很好地配套,更因为学校与施工企业联系甚少,教学跟企业脱节,使景观设计教育无法落实实际理论(包括设计方法、设计程序,项目实施程序等)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使最终结果与当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设计知识与技术在日后进入社会无法迅速有效地发挥而必须在企业中重新学习摸索。
不能落实于实际施工的设计不能算好的设计,不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材料特质的设计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让学生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日新月异的新型材料,就必须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我们要走出象牙塔,戴上安全帽走进工地,在施工现场中吸取营养。
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在高年级的阶段性景观设计教学中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的工地现场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可以说是一种学校(课堂)——实践(施工现场)——学校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对基地的现场考察,学生会对课题任务书的景观空间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景观空间利用的认识,也就营造出了对景观设计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努力,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朝着未来的目标前行。
二、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设计系统,本身具有科学、艺术、功能、审美等多元化要素,其体系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技术与艺术门类,因此,当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设计运作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程序时。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到施工现场的观察、了解,才能体会到从设计概念构思到工程实施中所有内容安排,让学生在切身体验实际项目的同时,理解设计的创造过程。
三、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课题设计通常是在无条件限定或限定很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刻意为求新求异的不良作风。来到施工现场,通过对场地的空间、周围环境的了解,懂得了设计是在限定条件下寻求解决方案的实践过程,不求标新立异,只求做的更好的设计。
四、景观设计的精髓在于空间艺术设计要素的营造。一个好的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各种设计要素多层次穿插交织的结晶。从概念到方案,从方案到施工,从平面到空间,从总规到节点,每一个环节都要接触不同专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现场教学中提出来是最实际、最具体、最生动的。我发现,学生在工地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设计情绪也非常高涨。现场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的课程之一。
五、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在景观设计教学里常被忽视。由于条件的不足,材料工艺课教师在讲台上成了书本知识的诠释者,学生们学得枯燥乏味。但是,不了解施工材料。不了解施工程序和施工工艺的方案设计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许多设计院的院长感慨的说:学景观设计的学生到了单位后,普遍存在“方案设计画得是很漂亮,可是却很难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现象。现场教学是最有效的改变这种局面的措施,教师能生动的讲述各种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目的。学生则渴望着在施工现场了解更多的东西。他们向施工人员请教,从材料的规格、尺寸,到各种工序、施工节点等。学生们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做的设计,包括空间、造型、用材等都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错误的。
六、现场教学是培养出适应市场和当前形势,既有专业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的重要方法。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教与学会抹杀他们的天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是培养出有创造力、有特色、高水准的人才的关键。脱离社会现实与发展,采取闭门造车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终究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但是,现场教学的实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要加强与设计院,特别是景观公司的联系,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将实际项目的设计引入课堂。再将学生引入施工现场。由于参与实际设计项目,更由于有机会到工地去学习,使学生今后的设计相关工作经验更为丰富。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它的好处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会与社会脱节,并使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更加的生动。同时,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也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