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中的图片教育
作者: 邱雪华摘要:图片集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直观、形象和生动,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在地理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起着一些特殊的作用,如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等等;图片在教学的一般使用方法有激发兴趣、释疑解难、解决问题等;其训练步骤可分三步走:展图、说图、填图。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49-02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配图、插画、照片、地图等图表资料丰富多样,寓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鲜明特点。这些图片吸引力强,形象直观,易教易学。本文试就我个人对课本中的图片谈点看法:
一、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
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说明图片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片和地图是社会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社会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新教材中图象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它们集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直观、形象和生动,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尤其是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图片,可以使学生要掌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起到加强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图片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新教材图片的特殊作用
1.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例如“中国水系图”中的长江、黄河,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抽象的符号(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只抽象出其简单的特征,并用线条表示出来);既说明了长江、黄河的准确位置,又反映了它们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出运用地图进行思维的一般特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
由此可见,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
2.利用史料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
史料图有名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科学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3.利用图片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要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教师若能用板画示意图(即边绘图边讲解),突出形象性,就能帮学生增强记忆。如讲到东北林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生长什么植物?为什么同是一座山,山上和山下植物不同呢?最后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的结论。这样的讲解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是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三、课本图片在教学中的一般使用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善于借图像启迪和引导,不让它们成为摆设。教材上的图像类型十分丰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对图像图表的观察、想象、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中来,师生共读、议、讲、析,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充分发挥。
2.课前引用,激发兴趣。例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彩图,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的差别,这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也能比较容易地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3.课中穿插,释疑解难。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图片可以在教学中收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我把各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并归纳为:(1)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年温差很小,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四季皆夏。(2)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冬季温暖。(3)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4)极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也大,除最暖月气温在0℃以上外,其他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后,识记其中的要点,就能通过气温的变化很容易地把各种气候类型区分开来了。
4.课后填图,解决问题。填充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教师要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后,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就会有习惯性有意识地去查找相应的图表或地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总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展图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图片上指出所学的知识,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图
利用图片,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或依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比如在讲“内力作用改变地形”这节时,教师利用“褶皱和断层图”让学生指出哪里是山峰,哪里是山谷,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再简述其成因,然后边讲解边画简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其成因,弄清两者的异同之处以及能判断断层的移动方向,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三、填图
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以进行填图练习以巩固知识点。填图练习形式有很多种,如:在空白图上填出一些相关内容、做电脑拼图游戏、比赛绘制图像图片的轮廓图等等。通过填图环节,教学信息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重点知识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应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推动地理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郑文越编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王树声,《中国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③《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④《地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