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学生心理
作者: 于 瑛摘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因势利导;激发培养认知兴趣;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5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自然观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要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中,去观察、去操作、去认识、去思索,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一、强烈的好奇心和薄弱的自控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不仅对观察现象感到有趣,还迫切要求试一试。这种急切感使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忙着动这动那,他们顾不得听老师讲解,不注意操作规范,而只求有趣的现象,有的甚至乱加药品。这样,不仅会造成实验现象的误差,甚至会发生意外事故。
针对中专学生的好奇心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兴趣,又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既要了解为什么做实验的大道理,又要记住每次实验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保证实验顺利成功。为此,应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前认真检查,通过讲述或提问,交代清楚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正确操作、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上来。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敏感的自尊心与独立意识
中专学生在学习上常常追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得到老师的尊重。自己能看懂的,就不想听别人讲解;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希望别人提示;自己能完成的事,就不希望别人来帮忙、插手等。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此外,实验课也大都是“填鸭式”的,即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较多较细,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因此容易产生“没意思”的心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首先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实验目标,营造一个追求成功的良好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验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其次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实验内容由验证改为探索,增加实验习题,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增加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等。总之,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组织实验,让学生能较多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
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实验中也许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不要因此责怪、嘲笑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如实分析失败原因并安排重做,以保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学生的害怕心理
教师重视实验,严格要求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妨碍学生兴趣的发展。如教师过分强调实验仪器的珍贵,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使不少学生做实验时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实验。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过分夸大实验的危险性,使学生产生胆怯、焦虑心理,怕腐蚀、怕爆炸、怕中毒,害怕做实验,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
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在实验中应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②教师在提示过药品用量、实验操作规范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③“爆炸”实验不宜作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不宜过多,演示时刺激性的强弱应适度,必须排除不安全因素;④要尽量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生实验事故,将会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总之,实验教学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如何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应认真重视的。
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燕国材著《教育十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