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道德教育 激发幼儿爱心——教孩子学会做人
作者: 郭福宏摘要: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教育;激发爱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61-01
现在的每位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但出于众多的客观原因,不少家长身不由己的只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无意识的忽视孩子的内在品质的培养,唯有分数第一唯才智第一的教育是非常可怕的缺德的教育。君不见,有的孩子在重重压力下,心态畸变,产生厌学、厌世、逃学、泡网吧现象。更严重的因为缺乏爱和善良的美德,造成严重人格缺陷,发生过一些杀母害友等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案件,难道这些令人惨痛的教训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吗?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和做人。也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处事”,为人处事都要讲道德,否则寸步难行,那么道德是什么?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它是具有时代性的,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今天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道德有新的标准、新的含义,但道德的核心是相同的,就是一个“爱”字。就是一个“真、善、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孩子做学问,先要教会孩子做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笔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有许多年头了,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和学习中,逐渐懂得了,幼儿教师不仅仅教孩子一点启蒙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如何培养孩子做人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幼儿德育应向幼儿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时间应向幼儿整个生活开放,内容以幼儿生活事件为主,目的是独具匠心的引导幼儿在园中过有道德的生活,体验有道德的生活而带来的成功快乐心情,即促进道德内化成一种品德,激发幼儿爱心、善心,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
一、道德教育生活化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形象性及情绪性的特点,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有着与其他年龄不同的规律。以幼儿喜爱的活动为依托,通过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让幼儿在自发自觉的行为中逐步将遵守道德感受进行体验,逐步将其道德要求内化为幼儿个体的自主行为。
1.爱的教育
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作为。培养幼儿拥有一颗仁爱和平的心,首先要从爱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开始,再扩大到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自己的母亲,孝敬母亲,孩子才能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长辈、老师、爱他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每当新生入校,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我们要教孩子爱妈妈,感谢妈妈为他付出的细腻温柔和爱心,让孩子不要对妈妈高声嚷,要关心妈妈的工作、身体。在妈妈生病时,孩子会懂事的问:“妈妈,好点吗?需要我干些什么?”
2.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心中
要知道一个孩子假若没善良,他的聪明、勇敢、品质越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越可怕,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3.教孩子学会感恩
感激之心的培养要从身旁的小事做起,当受到父母、老师及周围帮助、关照时,教孩子诚心地说谢谢。
4.教孩子学会理解与宽容
教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赋予了孩子一种生命智慧及换位思考的能力,进而形成孩子自己独立的人格,这对孩子的成长会大有益处。日常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社会、美术、音乐、健康等课程,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例如诗歌教育,“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二、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
做老师的不要以长者和大人的身份自居,而应该“儿童化”自己,和孩子交朋友,经常跟他们平等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掌握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的态度循循善诱,以宽松和蔼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三、培养孩子对价值的选择能力,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心理
1.拾金不昧,是教育孩子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教材。我们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对价值的选择能力。如:在马路上捡到钱,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拾金不昧;第二种交给失主,收取报酬;第三种占为己有。我们必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让他们知道可选择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但做出第三种选择就等于是犯罪,是可耻的。
2.老师和家长要用自己的善良、富有同情心感染孩子。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有不少孩子在看到路边的乞讨者时,会要求家长给他们一些钱。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在这些乞讨者中有可能也有骗子。
总之,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