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运用策略例谈

作者: 李 静

摘要:随着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中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有了崭新的气象,那么课堂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应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现以苏教版部分课文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投影片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68-01

一、于落实训练的重点处

科学地组织教学、有层次地进行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笔者认为,运用投影片突破难点,可以起到循源导流、一举多得的训练效果。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父亲说的“花生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段话之前,出示了两幅图:图一是“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样子,;图二是“苹果、石榴、桃子将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历在枝头”的景象。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并展开讨论:图上哪一样事物好,为什么?然后针对多数学生认为“花生好,苹果、石榴、桃子不好”的不全面认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文中父亲说的话,从“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等句子,感受到父亲是用这些事物与花生的内在品质作比较,使学生深入领会语言内容,并取得认识上的升华。这样的教学安排,训练了学生观察、口头表达、思维、朗读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一举突破课文内容的难点。

二、于作者描写的精采处

在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语言训练,既有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高度投入时,适当地出示投影片,能起到锦上添花、深化训练的效果。在《灰椋鸟》一课中,作者用恢宏的笔触描写灰椋鸟归林时无比壮观的场面,读后使人从内心产生惊叹。在教学这个片段时,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借助“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排空而至”等词句,展开想象,引起心理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情绪渐渐高涨,沉浸于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时,笔者出示灰椋鸟“浩浩荡荡”归林的投影片画面,并配上“百鸟争鸣、呼朋引伴”的录音。在观察倾听中,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课堂中掀起了师生互动的高潮。

三、于方法运用的迁移处

在课堂训练中,经常有让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句式、段式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的迁移性的练习,笔者认为,于方法运用的迁移处,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想象,再指导说话,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游天然动物园》是一篇游记,作者主要叙述了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一天的所见所闻,其中详细写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些野生动物,而对犀牛、鬣狗、黄牛等动物只是一笔带过。教学时,在学生能复述出作者详写的几种动物的语句后,便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写作动物的方法:写出动物形体特征,包括动态的、静态的以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再运用准确的语句勾勒,才能将动物写活。方法提示后,笔者要求学生将作者简写的动物选择一种写详细。这时,笔者出示这样的投影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色彩鲜明的犀牛、鬣狗、黄牛,有的形单影只,有的成群结队,或者正低着头吃草,或者正追赶着猎物,或者傲然踱步……学生通过观察,对每种动物有了形象准确的认识,完善了内心表象,因而在练笔时,不但迁移文中写法,而且发挥想象,充满感情地写了他们心中对这几种动物的喜爱。

四、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处

课堂内教者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利于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适时出示投影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了《最大的麦穗》一课后,学生对课文所提示的“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已有所领悟,笔者接着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首先投影出示:苍老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正站在一大片麦地前,苏格拉底指着弟子们说着什么,弟子们倾听着。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思考:这幅图表现的是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摘“最大的麦穗”之前还是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形成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图片表现的是摘取之前,理由是“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苏格拉底指着弟子们,要求他们去麦地里摘取最大的麦穗”;一种认为图片表现的是摘取之后,理由是“弟子们两手空空,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苏格拉底指着弟子们说着人生道理。”

笔者对学生的结论都没否定,而是继续让不同认识的学生再看图并想象: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或要求)后,心中怎样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这样做?于是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真可谓“绕梁不绝”,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训练效果。

总之,在课堂上恰当灵活地运用投影媒体,有利于课堂训练呈现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