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 季新华

摘要:本文就实施新课标后,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对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05-01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发行,全国各地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轮新的课程改革深刻影响了社会各领域。社会、学校、家长、以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如何教、又如何教学生学得更好?笔者作了一些探索,盼望得到专家、学者批评指点。

1.重视教学过程与组织

教学过程与组织是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展开和具体操作,既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外显和“物化”过程,也是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的“无形之手”支配、操作、调控课堂的过程。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是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有机交织和高度统一的活动。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是“情境创设”的过程、“活动开展”的过程、“问题探究”的过程,高度关注情境、活动、问题在教学过程与组织中的地位和价值,就决定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启发等。把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担当,教师退居“幕后”,当好“导演”,做好指导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问,有疑就问,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教师的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纠正数学学习中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的不良的学习行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从传统的“填鸭”转变为自行“觅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有感受数学的过程。

数学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所以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可以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效果。

4.鼓励、支持、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把教师的评价作为“度量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受教师观点左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许,使学生的正确、突出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认可,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老师在教学中应常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不错!”“太棒了!”等以表示关注和赞许的字眼。学生获得老师的认可、支持、赞许,不亚于促使“火箭升空”的推动力。

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素质的大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只要师生同心协力,定能开创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年北京师大出版社,刘谦、孙晓天主编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著,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发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