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作者: 邬玉花摘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幼儿园语言活动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充满活力。
关键词:幼儿园;信息技术;语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52-01
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依靠语言、思维来掌握情节,理解作品内涵。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语言教育中,通常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幼儿园语言活动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充满活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学龄前的孩子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多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特点,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兴趣更高了,求识的欲望更强了,学习也更自觉、主动了。例如,我组织的语言活动《家》,诗歌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抽象单一,使幼儿难以理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绿绿的草地上一只只小羊低头吃草,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鲜花中飞舞。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回答问题非常踊跃,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二、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专家卢家楣教授指出:“情调是一种最轻微、淡泊的情感状态,持续的时间短。它往往没有明显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主观体验。它通常伴随着知觉而油然发生,更多地受环境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园语言活动既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幼儿情感的学科。努力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任务。多媒体能为幼儿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散文欣赏《家是什么》,诗歌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饱含着感情的艺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逐步引导幼儿感知现实中的家,引发幼儿联想和想象“家是什么”,最终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家是温馨的、美好的”,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真正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活幼儿的思维
进行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而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教师根据教材设置思考点,通过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引导幼儿通过教师语言和情境的不断变化,拓展自己的思维。
如语言活动《蓝汽车》的镜头:课件演示中森林慢慢变成蓝色、汽车变成蓝色……孩子们面对多彩的电脑画面,有的睁大眼睛注视着画面一动不动,有的紧锁着眉头在想着什么,还有的小声地说:“快看!变了,变了!”“蓝色的,真美呀!”“小朋友,森林为什么变蓝色的呢?”老师不时点拨,启发孩子丰富想象。意境优美的电脑画面,引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为后面的理解创造奠定基础。
可见,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使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孩子在语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发展创造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多媒体课件很好的满足了这样一种愿望,在孩子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他们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幼儿园语言活动,实现教学最优化,使活动绽放出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