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及改进对策

作者: 叶 平

摘要:本文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其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缺失,提出了改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54-01

物理教学多媒体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教师在传授相关的物理知识时,在保留一定传统授课手段的基础上,创新一般的纸质书本模式,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信息传导、内容呈现的基本作用,进而帮助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直观性与互动性,为其物理素养的形成,物理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提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积极效用

多媒体技术为物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凭借其存储信息量大、更新简便等优点,像物理FLASH实验、影像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表现,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要求,以一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将物理知识呈现在他们面前,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使得物理教学的空间得以更大的延展,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有效的推进了一种“大物理教学”的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确保学生接受立体的、直接的物理知识教育。例如在《摩擦力》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在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着眼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相关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自身深入思考下的小组合作讨论来理解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用FLASH制作的观察演示实验,进一步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令其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技术缺失

物理知识有着自身的逻辑特点,要想切实的对物理概念有所了解,熟练的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通过自身艰苦的思考,努力的练习,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本体的能力。然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时,虽然课堂气氛比较生动,能在短时间内将直观的物理知识直接输入学生大脑,但是学生仍处于被动感知的状态,导致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无法切实提高物理对话与物理知识运用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件的“奴隶”。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改进路径

(一)创新情景,营造物理学习的氛围。物理的学习,不能只是僵化于课本的体系中,要着力实现其与生活的共振。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时,可以契合生活的实际,选取一些具有针对性、富有代表性的视听图文资料的播放,物理现象的再现。例如讲解“欧姆定律”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并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产生电流的多媒体录像,作为本课的切入,激发其主动思考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流”究竟是什么,导引学生通过操作实验电路图的教学环节,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然后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手段来进一步予以探索,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并将他们所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经过设想、讨论、实验、论证的过程,将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激发兴趣,推动师生互动教学。在具体讲课中,在完成主题导入后,可以为学生显示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图片、影视等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有关的内容,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加深有关知识的认知,然后教师再进行中肯的点评与建议。在师生互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并且当堂练习,及时批复,学生及时知晓答案,也有助于迅速地纠错,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很快记住了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让互动性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突出实践,注重提升学习实效。多媒体技术长期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往往容易使学生在高度兴奋后迅速转入抑制状态。一旦外部的刺激消失,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消退。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安排学生的反馈练习作业。教师可以在系统讲述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在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后,以物理习题的讲解为内容,当场让学生对调答案核对正误,以检查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教师也可以拓展学习空间,留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小课题,让他们在课下去解决。

总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氛围,单一的教师讲解和被动的学生练习可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变得生动、有活力,课堂可以成为师生愉悦的场所,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推动其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物理运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班华.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钟晓雪.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精神追求[J].江苏教育,2003,(6):90—92.

【3】王肃元.论情景教育与创新——[J].陕西师大学学报,2004,(4):l—5.

【4】刘海峰.大学课堂学生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评论,2004,(1):86—88.

【5】孙常德.论物理教育与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4—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