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作者: 戴清渭摘要:本文从科学学科教学层面上,解释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阶段,并重点研讨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指明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力;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05-02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我们的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有问题不敢问、无问题可问的被动局面,并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阶段
科学教学中的提出问题,主要是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从实验的现象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高低,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1、“表象”提问。根据表象提出问题,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老师。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是就事论事直接提问,经过训练和锻炼,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
2、“比较”提问。比较提问是一个较高阶段的质问。学生往往从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教参内容的不同,或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的见地。
3、“创见”提问。这是提问的高级阶段。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且往往具有“独特”、“发现”特征。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
1、设法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的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变成浓厚的质问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但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提问意识呢?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如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摆的等时性等。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所问,已知知识一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自学提问
科学教材一个突出优点是可读性强。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教学目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由于预习过,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疑点比较集中在下列问题: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炭、硫、铁、磷、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导出的,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中由于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作适当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直观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问,启迪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在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发挥解题功效,鼓励学生发散提问
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运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重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质问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自选器材,设计测量某矿石密度的实验方案。显然,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测量性实验,选用器材涵盖天平、量角、弹簧称、烧杯、杠杆、细线、水等,所用知识涉及高度、浮力,受力平衡、杠杆平衡等,学生可根据已学到知识发散求解,设想出多种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对比讨论,选择最佳方案。
运用问题变式,即当学生解好一个题目后,可适当地换题中的条件,看看能否作进一步的求题。例如,给你一个电源,一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一个0~20欧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请你设法测出未知电阻Rx的电阻值。本问题情景熟悉,待学生用“伏安法”求解后,可作如下发散提问:
质问1:若实验时只给你一只电压表,该如何测定未知电阻Rx的阻值?
质问2:若实验时只给你一只电流表,该如何测定未知电阻Rx的阻值?
通过以上变换设问与求解,不仅较好地反复练了串、并联电阻知识,而且对测定电阻的方法与原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发散提问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5、善于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提问
如果课堂氛围活泼不足严素有余,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制约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
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电灯通电发光,生成了光这种新物质,为什么还说它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我首先肯定了提问的同学。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的良好气氛下作了讲解:“任何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在原子核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分子组成式原子、离子等结合方式的质变。不属于这个范围。质变就不属于化学变化,像核反应、电灯通电发光、电磁现象等变化就归入物理变化的范畴。所以不能简单地只用有没有物质组成的值得,此时我欣慰地看到了全班同学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1、体现民主性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向老师质问,或向教材质问,在质问中解疑,在解疑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质问习惯,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2、保护进取性
激励是学生质问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以促进和鼓舞,帮助学生树立敢想敢疑的自信心。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方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敢于质问。老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情绪,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当面否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绝不能取笑、批评学生,应该善意地加以解释与引导。对于学生不依常规、求异图新的思维方式,即使是异想天开,也要切实加以保护和重视,因为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迸发的火花。
3、讲求参与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目标。为此,老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注意启发性,老师要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进程。老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为学生思考和发现提供最大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
4、加强示范性
学生不善于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设问与发问作示范。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采取用问题作引子,运用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习。教师善于质问,可以影响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