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创新教学

作者: 尚世聘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我们要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意识;兴趣;联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19-01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体验创新的情境,在成功和快乐中去感受创新,对数学教学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创新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个性品质的目的。

要引发创新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起内在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创新喜悦和快乐。

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创新兴趣,往往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随着兴奋期的衰竭,创新兴趣、创新动机也在减退而逐步消失,数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要使学生的创新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教师应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兴趣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造性工作来自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自于丰富的联想,没有丰富的联想,就没有创造性思维。因而一切数学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在开发联想力方面下功夫,随时进行联想力的训练,然后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完成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它可以唤醒沉睡在底层的过去的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念。数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为创造性联想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实例,来唤起联想的灵感。

另外,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今天很多的科学成果,就是昨天人们的想象。我们要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的话,那么,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则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插上了翅膀。

三、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或多么理论,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创新教学十分重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着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例如,在立几《折叠问题》教学中采取研讨式方法,请学生试用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硬纸片剪拼成一个正四棱锥的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原正方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并作简要说明。在学生开始考虑问题之前,只分析了构成正四棱锥需要哪些元素,提出了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请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是内容不限,可以是例题、习题的新法解答,也可以是数学史话,或是疑难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要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法国教育家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造就一个创新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思维结构论》何克抗

[2]《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江都市丁沟中学朱少华

[3]《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袁振国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