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对话”教育的内涵 诠释个体生命的价值

作者: 傅艳琴

摘要: 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从知识、情感、观念等诸多方面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述对话教育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对话教育;对话教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29-01

对话教育贯穿在人与人之间,而它的载体则是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置身于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氛围是“我--你”的同场相融交流,而不是“我--他”同场不相往来。师生个体的共同介入参与,共同观察领悟彼此的思想行为,感受彼此的存在意义,真正形成“我们”这个集体概念。如此,“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就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

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就是实实在在的对话教育,需要介入的教育元素很多。

一、对话情感元素

对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情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情感。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传授知识,微笑着化解矛盾,微笑着结束劳作,施予情感的魅力影响,师生之间就易于沟通。

二、对话关系元素

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放弃“总以权威”自居的本位观念,削弱教学“独白”的权利。教学中师生为“我--你”的平等存在的民主关系。教师传授知识的成功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教师现有知识的输出与学生知识的索取形成对流,并转化运用,方可实现知识与知识的对话。

三、对话认知元素

1、认知教育目的

教育服务与育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文教育加上科学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广博的人文视野和积极的人文精神,加上严谨的科学知识,才是完整的教育。

2、认知教育对象

认知即关注。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不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质量,而是应实事求是地把握琐碎细节,通过特殊方式,改变其原认知。

四、对话观念元素

现代社会需要“完人”,现代教育要培养“完人”。《学会生存》(1972)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遗俗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教育能够而且应该在发展伦理、培养未来社会必须的性格、品质方面负起责任。”以学习分数高低论学生好坏的以偏概全的狭隘评价观,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挥。

五 对话道德元素

教育要以德育为先,要将德育融入教育当中,方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一般地说,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法、教师和课堂气氛。学科教学中,间接道德教育机制,主要通过四条途径:一是挖掘教材的道德影响,明确教材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暗含的价值取向;二是确保教学方法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强调主动参与合作共享的精神和能力;三是诉诸教师的道德表率,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育人者先育己”;四是营造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气氛,形成具有道德亲和力的课堂气氛。教学内外的细节琐事,都充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传递道德教化的心声,唤醒沉睡的心灵。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同时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的镜子,他们验证了教育成效。

六、对话人格元素

以言行教化,以气度容人,是教师“师范”精神的具体体现。气度即宽容。教师应有博大的胸怀,对学生要能忍耐和包容,要有“超凡脱俗”的气度。原谅他们的缺点,原谅他们的莽撞,给予他们改正的时间,让时间校正和检验他们的行为,这也是对生命健康成长的成全,教育过程中才不会有“冰山相撞”的惨剧。

例如:某某班一男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于是被我叫起回答问题。懵懂之中他向一位女同学求助,女同学未加思索回答:“你去死吧。”而这位男同学很干脆的说:“老师,你去死吧。”瞬间我未作任何反应,可是其他学生一片哗然,齐声要求男孩道歉,我才意识到问题有点麻烦。最后,我提议让班长带此生去找班主任。

当我再次走进这个教室的时候,我忘却不愉快,但我记住一定以此事为契机,对这个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改正随意乱讲话,遇事不思考的毛病。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和其他人打架发脾气,要求儿子在发脾气时往篱笆上钉钉子,在完全不发脾气时拔掉篱笆上的全部钉子。当他的儿子把钉子全部拔光的那一天,他的父亲指着篱笆上的洞对他说:“你发脾气时已经给别人造成伤害,即使你请求原谅,也不能让人全部忘掉。”从此,这个男孩懂得自控了。偶尔老毛病复发时,我只要看他一眼就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气度与气度的交流。

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事实,引导其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形式向价值形式的转换,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宗旨。需要教育者潜心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通过对话性教育,敞开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他们的智慧与理性,把个体生命引向价值的完满。

对话教育展开的是对话的人生,是一种相遇人生,培养的是一种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使师生共同直面人生,感受教育;对话教育可以挽救“唯我独尊”的教育危机,使师生之间通过沟通、交往和理解,达到一种宽容和接纳的境界;对话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活动丰富而多元,使师生共同感受教育活动的艰辛与苦难,共同分享教学中的喜悦与悠闲,教学相长,物质与精神的提升与富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4期

[2]韩立福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J】 教育理论与实践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