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作者: 刘娟音 韩 芳

摘要: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曾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曾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本文试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28-01

一、中国人是整体思维, 西方人是个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 注重综合概括,强调众多归一的思想, 反对孤立地了解某一个体。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 具有“整体思维”特点。与此相反, 西方人则认为“天人相分”, 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关系, 注重细节分析, 寻求精确和具体, 强调形式结构和规则制约, 突出从小到大, 由部分到整体, 强调“由一到多”。例如当我们去拜访一个外国朋友,主人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有一人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全TEA下去了?那主人如果问今天晚上你们想吃什么?那我们的答复往往是“随便”,“客随主便”。他们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说一听到“随便”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不能随便提要求,万一给主人出难题呢?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如果你的外国朋友到你家,你问他今天吃什么,他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

二、中国人是散点式综合思维, 西方人是焦点式分析思维

中国人在说话时, 总是以动词为中心, 依时间顺序把与动词有联系的成分排列起来。描述一件事情之前总要先说一些与主体不符的客套话。而西方语言则以主语、谓语为焦点, 通过各种关系词、连接词控制句内其它成分。因此西方人焦点式思维方式主导下的篇章模式常常是开门见山。首先陈述主题或中心思想, 然后按一条直线展开, 分点说明中心思想。而且每段都会有一个主题句, 主题句常常位于段首, 让人一目了然, 知道本段将要讲什么。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到信,准马上就上火。因为美国人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所以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三、中国思维方式具有意会性,西方人则是直观性

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比如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把电影翻译为英文,预先发给西方人看,放映前再请人作介绍,他们才会说看懂了,但看得很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暗示听来很累,用那么多的暗示来表达爱情,为什么不直接说一句“ILOVEYOU”呢。故事的年代、情节同《傲慢与偏见》基本上一样,而伊丽莎白和达西却不是这种表达的方式。中国认为细腻是美,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西方人认为外露是美,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

四、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 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

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思维的顺序不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是由具体到具体。汉语善于将“虚”的概念以“实”的形式体现出来,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显”的感觉。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英语民族多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能力的运用,表现为常使用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我们以语言特点来分析这一思维差异。汉字是最典型的象形文字, 其特点是由其形可以知其义。如“骂、鸣、唱、吃、叫”等都与口有关。占汉字主流的形声字, 集表音与表意于一身,是一种音、形、义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而英文则只表读音, 不表意义, 读音与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证明了西方人的抽象思维特别发达。

五、中国人重“义”,西方人重“利”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总之,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已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因此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有利于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