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作者: 赵 馨摘要: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的获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弄清楚第一语言的作用,有助于第二语言的教、学。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第一语言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并且提出一些关于语言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一语言;作用;第二语言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31-01
一、引言
一般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的获得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有一种看法认为:“从心理学观点上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者的两个语言系统无法和平共处,而是不断的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它在人的记忆新知识的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另一种看法否定了前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因此,重新认识并明确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理论基础
对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否定第一语言的作用。至19世纪60年代末期,第一语言的作用仍认为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的是负迁移。这种观点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都是由第一语言造成的。正是这些干扰了第二语言的学习。根据这种行为主义理论,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们总是不将学习者的错误看作他们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而是看作由于负迁移而产生的恶劣影响。因此,外语教师们坚持在课堂练习中要以“问题区域”即容易犯错误的方面为主,认为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消极影响。简单说来,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获得只有消极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重新评估的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人们开始重新研究第一语言,并且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点。有一些发现是很令人惊讶的。Dulay和Butt所作的一个案例研究给这种说法提供了例证,这个研究是对一些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孩子学英语过程的研究。其数据表明,这些孩子的语言中,由于迁移而引起的错误出现的频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三。Dulay 和 Butt的发现震动了世界,尤其是使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大为震惊。因为,毫无疑问,他们的发现构成了对当时存在的语言理论的挑战。
三、教学实例
1.语音方面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两种语言间的区别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汉语中没有尾音的停顿,因此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在遇到有尾音停顿的单词后会感到困难。他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加上一个元音。中国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读出英语音标中的/p/ /b/ /t/ /d/ /k/ /g/这些辅音和像/i/ /u/这样的元音,因为这些音的读法和汉语类似。然而,他们会受到/u/ /u:/ /i/ /i:/ 等元音的困扰。。
2.词汇方面
如果将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会发现汉语在某些方面并不注重,如,词汇的派生、转换等。英语的词汇有很灵活的形式,它们会利用前缀、后缀和中缀,这些使得中国学生很头疼。另外,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所以中国学生常常会用错它们,他们分不清reach和arrive的区别,他们经常会说“arrive the cinema”。还有,在英语中有很多词具有同样的汉语意思,比如,see, look at和watch,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但是它们的用法却不一样。所以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see TV”, “see book”, “see ill”, “look at film”等等。
3.语法方面
如果英语和汉语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的话,这时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的就是积极的影响。学习者就能够比较容易的造一些英语句子。比如说:He is a student(他是一个学生)。They like apples(他们喜欢苹果)等。
当然,消极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否定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在英语的否定句中,否定词通常都放在助动词的后面,而在汉语中,否定词一般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主语的后面。另外,对于否定疑问句的回答,两种语言用的是相同的形式,但是表达出的意思却是相反的。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正迁移
正迁移会使学生觉得学英语并不十分困难,这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分析语法、词汇和搭配。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掌握英语的正确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他们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初衷,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新评估,尤其是在语言获得方面。
3.努力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现代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的语言”来与学生交流。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还要注意语言的功能。
总之,第一语言应成为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辅助因素。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好的利用第一语言,能够对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覃雪岚编《新英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
[2]朱纯编著:《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年版。
[3]教育部新版《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