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批判应作的几点准备

作者: 王春芬

摘 要: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本文认为首先必须转变师生的旧有观念,扩充积累学生的知识经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这些将是实现阅读批判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阅读批判;期待视野;多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63-01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已把阅读批判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阅读批判”一词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批评和文章批评),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一面指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扬与补充。就是说,“阅读批判”固然重点在反面的评判,但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认读→理解→欣赏→批判评价→创造),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要想达到这个阶段,必须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 观念转变恢复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过,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自己的那一扇窗户观望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启发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打开自己的“那一扇窗户”。 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让自己成为接受主体,所谓“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人读人异,人言人殊”,这样就形成阅读批判,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而作为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恢复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不利于学生阅读批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信息积累建构学生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又称“阅读期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提出和解说的,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和阅读需求。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所以,建构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显示阅读创造、阅读批判的重要环节。

1、知识积累

作为读者,他应当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很好地鉴赏作品。比如《〈唐诗〉简介》、《〈宋词〉简介》、《〈神曲〉简介》等文学知识,基本内容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其评价也多半是人们公认的。阅读这类读物,旨在“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何来发展?不积累何以创新?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这首诗道出了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道理,有足够的阅读积累,才会有创造性的阅读批判。

2、生活经验积累

一部作品同阅读者的生活阅历、期待格格不入时,很难设想读者能进入角色,被作品塑造的形象吸引、打动,只有那些具有描写同读者生活阅历相近,读者有过这方面体验、期待时,才会被作品激发,不仅去体会作者的人生经验,更是去体悟自己的人生经验。“每一个读者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走近作品的某一角落的”,一个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读者,自然就更能对作品作出独立的不同于作者意图的阐释,形成自己的阅读批判。

三、自我超越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模式

“阅读批判”是对精神产品进行再生产的难度很高的创造性阅读环节,那么,阅读就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超越自身的主体结构和固有意识,提高学术品位。

1、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寻求变异、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所以它的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有变通性,思维结果富有创见性。学生阅读思维是否灵活有创见,发散思维强弱是一个重要标准。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习惯,全面提升思维水平,有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阅读教学若能经常在好像没有问题的地方巧设问题,造成障碍,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并引导学生去跨越,就能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要善于以一种异式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

异向思维是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求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异向思维要求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倡导提出与教材、与教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争辩。正如英国思想家密尔所说:“对于异于寻常的人,不应该阻止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

总之,师生的观念认识变新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自我能力提高了,教师也就实现培养有发展批判能力之人的教学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