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温度的疑惑

作者: 姜海宁

摘要: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自然过程因而有某种不可逆性,不平衡状态,可以自动地趋向平衡态,而平衡态不能自动地转化为非平衡态。但宇宙中也有能量的重新集结过程。

关健词:熵;热寂说;超新星

中图分类号:B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06-01

如果一个人提出下面的疑问:“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那么很长时间以后地球会不会变成一个恒温的物体?”首先明确地告诉大家地球绝不会变成一个恒温的物体。为什么呢? 这要从一个叫做‘熵‘的概念说起。

一、熵是表示过程方向性的物理量

1854年克劳修斯从分析卡诺热机开始,假设热经历两种变换:一种是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传送;另一种是热转化为功的转化。克劳修斯指出,每种变换有两种方向:一种是自然方向,这种变换能自发地进行;另一种在非自然方向上,没有外界影响下不可能进行。对于传送变换来说,热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它的自然方向;而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是它的非自然方向。克劳修斯假设对于任意变换的等效值正比于热量Q和某个温度函数,并令在一个可逆循环中,两个等效值的和为零。在这些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物体从任意一个初态开始,连续地经过任意的一系列状态又回到初态时,总等于零,那么积分号里的表示式 dQ/T则是一个量的全微分,它只与物体当时状态有关,而与到达这个状态的途径无关。如果用S表示这个量,克劳修斯建议称量S为熵。

在1865年,克劳修斯还证明了孤立系统的熵不会减少。比如从高温物体(温度为T2)向低温物体(温度为T1) 传送热量⊿Q, 而显然⊿Q/T1>⊿Q/T2,一个系统的熵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这就是熵增加原理。孤立系统里的每一种平衡必定对应于熵的极大值。熵增加原理揭示出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不平衡状态可以自动地趋向平衡态,而平衡态却不能自动地转化为非平衡态。

二、热寂说的起源

最早提出热寂说的物理学家是汤姆孙。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孕含着某种不可逆原理,这个原理表明虽然机械能不可灭,却会有一种普遍的耗散趋向,如果宇宙有限并服从现有的定律,那么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宇宙静止和死亡状态。”“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学推论,这一推论是否正确,引起了科学界和哲学界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争论。

首先对“热寂说”提出质疑的是麦克斯韦。他设计了一个假想的存在物--“麦克斯韦妖”,麦克斯韦妖有极高的智能。“在一个温度均匀的充满空气的容器里的分子,其运动速度不均匀,然而任意选取的任何大量分子的平均速度是均匀的。我们假定把这样一个容器分为两部分,A和B,在分界上有一个小孔,再设想一个能见到单个分子的存在物,打开或关闭那个小孔,使得只有快分子从A跑向B,而慢分子从B跑向A。这样,它就在不消耗功的情况下,B的温度提高,A的温度降低,而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生了矛盾”。麦克斯韦由此提出应当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范围加以限制。

三、对热寂说的解释

克劳修斯指出熵增加原理适用于一个孤立的绝热系统,而熵只包含了“热含量”和热离散度,并未考虑当时已知的热辐射和由“以太”传播的热量等,不能把以地球上的实验为根据建立的原理推广到整个宇宙,散射到太空中的热能有重新集结的可能。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当恒星物质向中心激烈坍缩时,释放出的引力势能可以达到使整个恒星爆炸开来,这种现象称为超新星爆炸。距今最近的一次是1987年在南天区大麦哲仑星云处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炸。2月23—24日的24小时内,超新星增亮了2000倍,一跃成为大麦哲仑星云中最亮的天体。

由此看来,在宇宙中不仅有能量的分散过程,也有能量的重新集结过程。热寂说是以宇宙整体正在从非平衡趋于平衡的结论为前提的。然而近代宇宙论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宇宙正在膨胀,它不是趋于平衡,而是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条件下不成立,当然由此导出的热寂说也不成立,这样地球也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恒温的物体。

参考文献:

[1]申先甲等编著,《物理学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美]威·弗·马吉编,蔡宾牟译,《物理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恩格斯著,曹葆华、于光远、谢宁等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