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教学应强化环境教育问题

作者: 刘 忠

摘要:环境教育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国际问题。全世界各国都要重视它、保护它。很显然,在我们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中。就存在这样一个发挥学科教学功能的作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义不容辞的要担当起这样一个教育功能的教学问题。为了使我们的后代有一个安稳,舒适,富裕,宽松的可以依赖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和强化环境教育问题。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思想品德;价值观教育;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13-0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的重大的危机问题。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地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潮流,而中学生物学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面。环境保护教育是当代中学生乃至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的教育。保护环境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解认识事物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积月累的。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阶段是学生适合接受保护环境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和教师要营造一个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氛围,让环境保护教育成为深入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再加上对具体的生物教学内容来说,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联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因此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具有合格环境保护意识的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第一,增长学生生物学知识的过程就应强化环境教育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知识,而环境科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增长,又会提高我们对保护环境意义的认识水平。近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拥有了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方法以后,我们就会扎扎实实地为保护环境动手动脑、流血流汗,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正在被慢慢地扭转。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的讲明,我们所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禁渔休渔、造林还草、建立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些措施的理论基础,都是生物学知识。

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形成和发展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把保护环境的教育与生物学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做,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也有利于培养一代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学生。

第二,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也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生物学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影响学生逐步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让学生从中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同时,用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和基本确立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选择,并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然而,在我们周围有多少人会因为他们这样做贡献而崇敬他们、学习他们?如果今天我们的学生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认同,未来我们将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了。应当看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关心自己以外更大范围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对环境的责任感。这对于目前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是一剂良药。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植树这些公益活动,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可以留给实践者这样的感受:做了一件好事,自己满意、也利于他人。

第三,生物学科教育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教育过程

生物学新课标明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历史故事中,而应当植根于爱家乡、爱环境的具体现实教育中,落实在爱护我们周围一草一木的行动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要通过生物课堂的教学,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人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究竟应当占据什么位置;还应当使学生知道这些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未来发展、与我们的行为活动以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思已经发生过的那些破坏环境的事件,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知。是对于生物学知识、生态学原理的无知。可以想见,当绝大多数人懂得了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懂得了人类应当怎样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共处以后,会有助于他们自觉参加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今天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在造就这样的未来公民。如果说,植树种草是保护现在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教育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则是为未来人类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课程,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