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 玮摘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空间,造就了一批喜欢死记硬背的、听话的学生。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向我们教师提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39-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面对这样的时代,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的课题。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走人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空间,造就了一批喜欢死记硬背的、听话的学生。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向我们教师提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旧的课堂常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交流讨论,把激励的话语,和谐的微笑带入课堂,对学生以诚相待,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句话就是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这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如教学《鱼游到纸上》时,教师可面带微笑的在黑板上画一张纸,用亲切的话语说:“同学们,这是张纸,你们看我在纸上又添了什么?”于是老师又迅速在画的纸上画了鱼,此时有学生说“鱼。”教师乘机说:“对,这就是条鱼,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学生马上会说:“鱼在纸上”、“纸上有条鱼”、“鱼画到纸上”……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接着说:“老师只是能把鱼画到纸上,有人却能让鱼游到纸上。”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鱼是在水里游的,会游到纸上?我才不信呢。”“这个人是谁啊?”“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由于学生想早点知道答案,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创新潜能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就应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其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唤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提倡学生置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新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适时、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为释疑而主动去探究,启迪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等问题。为此,我不仅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创新的潜能,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得说过:“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想象中得到了发展。如《跳水》这一课,教师这样引导:当孩子得救后,在场的人们会如何议论这件事,并从中接受教训?通过发散思考,学生明白:从小孩的角度,这件事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要凭着性子一意孤行;从水手的角度,这件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思前想后,防止意外,遇到紧急情况都要认真思考,以防万一,而一旦出现问题则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新思维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堂教学要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例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制定,课文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一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新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具有价值。
总之,教师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