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刘彦书摘要: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社会需要是目标理想,蓝图设计要按“人”的需求来做。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提升品住,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56-01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现代的、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新人。
一、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阅读、练笔。阅读就是在储存,练笔是在输出,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的历练,所以要特别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而且还能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在头脑里建立和储存感性语言的种种模型,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优秀文化和审美的熏陶,逐渐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更好地推动诵读习惯的养成,我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分三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一学年,新生入学,彼此很生疏,先安排介绍自己,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之后安排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故事、古诗故事、中外名人故事、童话故事等,自由选择,要求言简意赅,并挖掘意义。
第二学年,则概述新闻、见闻,推荐好书。要求抓住重点,有简要分析。
第三学年,将课前演讲命名为“精彩瞬间”,精彩的含义:材料文质兼美,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晰流畅。之后演讲者面对全体学生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回答,演讲者现场评析。
这项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兴趣,拓宽了视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吸收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是教学重要阵地,要起到示范作用,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重视实践活动。每节课,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人人动脑、生生动口,听他人观点,谈自己的见解,阐述理由、根据,互相争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通过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有根据地独立分析问题和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各类学生各自的专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素养,在讨论中逐步提高。
三、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常对学生说:“语文就是生活,学语文先学做人,学会感悟生活。”所以要立足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修养。文明地与人沟通、交往,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语文教师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做人的品位,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校,引导学生观察校长、教师,留心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思考感悟、体味,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能力,学会了用心交流,再走向家庭、社会、大自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这个特殊课堂里学习生活,学会体验亲情,享受亲情,是语文和生活的水乳交融。
人是社会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属于社会,要让学生关注国际大事,观察社会,透视社会,思考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所以就有意识地安排社会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通过演讲辩论进行教育。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与人的心灵息息相通,回到大自然,与高山拥抱,与瀑布对视,与树木对话,与小鸟会晤……
走向生活,感悟生命,进而尊重、关心、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高层次提高语文素养。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社会需要是目标理想,蓝图设计要按“人”的需求来做。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提升品位,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