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作者: 曹 清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倾听;思考;提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73-01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定势。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专心倾听的习惯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与发展水平、个人的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运用教师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学习品质。

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倾听的习惯。专心倾听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思考、评价)信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授、演示生动形象,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吸引学生倾听;另一方面要加强常规训练,抓好起始训练。一年级刚入学,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如:介绍科学家专心学习、聚精会神钻研等故事,使学生明“道理”、养“习惯”。我们向学生提出专心倾听的具体要求:(1)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2)复述老师讲解或同伴发言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了上述良好的习惯,才可能会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试想,如果不倾听或倾听不够投入,怎会有感而发?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上要求应落实到每节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长此以往坚持课课训练。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精于思考的人,才会有超乎寻常的新见和创造。

学生养成了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加上倾听的同时伴以积极的个性化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静思问题的时间。如,在教学“7+8=?”一题时,由于学生有了独立静思的时空,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想法:

(1)7+8=7+3+5=10+5=15;

(2)7+8=5+2+8=5+10=15;

(3)7+8=5+5+2+3=15;

(4)7+8=7-2+8+2=15;

(5)7+8=7+3+8-3=15;

(6)7+8=16-10-2=15等。他们侃出的不同解题思路,令听课老师刮目相看,无庸置疑地说,这些成果得以展示,应归功于“静思”和“深思”。回顾眼下的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这种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确是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出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不良习惯。鼓励大胆地提出疑问,并追根究底,敢于提出与老师、同学不同的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做到每提出一个问题后、解答一个问题前,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一说,最后指名交流,实施“成果共享”策略,避免和克服“一同即答”,“一看就做”的不良现象。如在学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时,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含义,这时一个学生板演时从高位加起,结果也对了。“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课堂上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讲道理,有的皱眉思索,有的摆学具,经过讨论、争辩,学生终于明白了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个位不够减前一位借1(退1)、退一作十再计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的道理,使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认真阅读的习惯

对识字不多、思考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带着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看书,指导学生看懂书上的插图的图意、算式的意义。低年级数学课较多的呈现画面。如( )提问:图上有( )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来了( )个小朋友?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他们明白图画的含义,了解故事的情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或动物),这样既教给了他们看书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门道,又为他们学习新知扫除了障碍。

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还有很多,比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语言表达与创新实践的习惯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