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和“生成”化“冤家”为“弟兄”

作者: 毕文平

摘要:预设是一种课前精心周密的安排,生成是由预设演奏出的华丽乐章。有了课前精心、周密的预设,教师就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催生华彩。但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只有及时调整灵活处理,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关键词:预设;生成;理性思考;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98-01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它们矛盾的一面。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只是严格执行教案,教师要求学生按教案预设的做出回答,力避“节外生枝”,课堂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统课堂致命的缺点,大力提倡课堂的生成,这本是好事,可是,真理多走了一步便成了谬误,有的教师为了课堂的热闹,让学生随意生成,随意创造,也不管生成的东西是否正确,一律加以肯定,结果,课堂成了闹剧,教学目的早扔到爪哇国去了,而那些随意生成的东西,甚至严重偏离了课文的本来意旨。

如何化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呢?我以为: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每节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堂课如果没有课前精心、周密的预设,课堂上难免会发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随意乱来不叫生成。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上出彩的课,有创造性的课,都是准备得充分的课,因为只有准备得好,才能应付自如;如果没有预设,没有准备,在忐忑不安中上一节课,哪会生成,哪敢生成?

但预设必须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生成是由预设演奏出的华彩乐章。有了课前精心、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教师就成了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对什么地方是序曲,什么地方是铺垫,什么地方是高潮,就会了然于胸,就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催生华彩。课前的预设为生成提供了平台,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所以,及时调整预设,灵活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生成的重要条件。

课堂生成可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两种。预设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诱导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善加利用,而常被忽视的是不可预设的课堂生成。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学生的质疑,是课堂中突发产生的,所以常被教师忽视。我们应把这类生成资源有机的融入课堂预设,发挥其最大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肯定作品的成功之处,缺乏审视与批判的目光,我们在呼唤师生民主平等的同时,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我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被这篇美文打动了,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这篇文章,然后让学生朗诵,让他们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都动情的读了又读,也大都像我一样赞叹其语言之美。可是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有病句,如“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将近”和“十余年”不能同时使用。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但很明显,句子的确是病句,我没有随便应付过去,而是让同学们更细心的读一遍,看有没有其他不合适的句子,或者病句,同学们竟又找到几处。于是,我让同学们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最后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这的确是一篇美文,但还是有瑕疵的,大作家会犯错,我们不能只信书;大作家尚且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更应慎重。我觉得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多,我的收获也很多,这是预设时没料到的。可见,教师面对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应及时予以肯定,合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仅仅是一方面,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有更多更大的生成空间。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教师习惯于按通行的,或者教参上的解释解读课文,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谎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由于学生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尽管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孩子们是在解读文本,也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当然,学生的疑问有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否则,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老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不要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说。说的是否准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合适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科学而艺术的融合“预设”和“生成”。唯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