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文章有妙法

作者: 白兰花

摘要: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最初要求入格,继而要求入情,最后是入境。语音、发音的入格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是朗读的艺术要求。

关键词:朗读 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55-01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读准字、读顺句、读通文

当学生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总会发现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字不认识或读不准。那这时。教师首先要严格指导学生正字正音。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话音、语气助词等。例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要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臭”、“灼”、“坠”、“秩”,后鼻音“陵”、“蹬”,前鼻音“惋”、“墩”等,注意“肆”是平舌音,“虐”的声母是“n”不是“l”。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不读破句。同样是这一课,对长句子,教师可范读或领读,帮助学生读通顺。此外,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重技巧、强指导、读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音朗读扫清字、词、句在语音、发音方面的障碍后的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重点训练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朗读中要使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所在。

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有的文章要读得慢些,有的文章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另外,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理解文、感悟深、才入境

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因此,教学中朗读的高层次训练必然跟随讲读教学。讲读是基础,朗读是表现。比如,在教学《“蚁国英雄”》中的“火神肆虐的热浪……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部分时,固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文字,品悟精神。但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字,想象画面,进人情境。感受滚滚的浓烟、熊熊的烈火、剧烈的疼痛及“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最初要求人格。继而要求人情,最后是入境。语音、发音的人格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人情人境的朗读技巧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是朗读的艺术要求。朗读训练过程最优化,既是对朗读的训练主体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时间的控制,更是对朗读内容的整体把握、指导,这是以朗读目标为导向,读的训练为基础。自己练习与在师生指导中体会、学习,日益形成发展朗读技能技巧的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