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李大亮摘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坚持与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背景、知识经验、数学环境相联系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91-01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究和运用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内容组织形式为: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运用数学,这正契合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节课都应有一定的“问题情境”。借助于这些情境,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然,数学问题的难度不能影响学生的接受和产生兴趣,使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
2.1 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形成新的概念、原理等。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
2.2 数学问题情境能够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从问题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2.3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在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
3.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生活化——使学习更容易
3.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2007年11月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观摩评比活动,获一等奖的南外严青老师通过GDP猛增、房价暴涨、股指跳水、气温陡升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客观世界存在着变化快慢不同的现象,并探索得到用平均变化率来刻画这种快慢程度,来引入“平均变化率”的定义。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人问题
如:在数列的基础上引人等差数列。
3、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国际象棋发明的故事引人学习等比数列求和等。
8.3 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2、情节材料要自然、真实、贴切。否则,学生会感到别扭、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之感。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
明确性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情境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数学、用数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反而丢了数学。二是问题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要具体实在,避免空洞抽象。可把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形成问题串,层层递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形成系列化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烦恼: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确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呈现问题情境,其次学生要读懂问题情境,才能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必定比“开门见山”花费的教学时间多。这就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既然数学教学需要必要的情境支撑,我们能否在一节甚至在一章内容的学习中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来贯穿,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也就是用问题串来贯穿整章内容。
笔者认为,我们在关注数学问题情境趣味性、现实性的同时,更要关注数学性。“数学问题情境”,首先情境中要有“问题”,即数学问题,如果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那这样的情境即使再有趣,再现实,也称不上是好的问题情境;其次,问题情境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不要让人雾里看花般讨论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要说这个呀!因此,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是趣味性、现实性和数学性三方面的统一。相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积累越来越多好的经验,不断探索和改进。问题情境合理创设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是一个新课题,还有待于全体同仁进一步的实践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