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满怀期望

作者: 卢新芳

摘要: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心理气氛比较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期望 健康身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102-01

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一切理应由成人决定、安排,因此,形成了一种似乎已深入人心的观念:只要给儿童什么东西,无论是故事书,还是画册。抑或音乐等,就总是希望它们对儿童发生作用,最好一下子就可以从儿童身上找到作用的痕迹。同样,作为班主任,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学生接受,自己的话语最好立刻在学生身上得到兑现。学生朝着自己设想的目标迈进。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点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时,教师满怀期望,帮助其恢复信心,并发掘其才智;当学生自暴自弃时,教师满怀期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勇气;当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满怀期望。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缺点。

一、期望——让学生找回健康的身心

现在的孩子都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有的过早表现出了很多不好的神经症状:厌倦学习、对抗行为、嫉妒行为、破坏性行为等,我发现造成他们这些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的来自老师和同学,有的是因为家庭关系的重大变异,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因为和同学间关系不融洽,还有是的因为心理缺陷等。总之,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思维、心理,导致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我期望通过开主题班会,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阳春三月,也有风暴、霜冻。困难、挫折、不幸都是暂时的,也许还是成功的加速剂,前进道路上列车的润滑油,你得感谢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生的财富。培养孩子们从小有抗挫折能力,有克服困难的经验,让学生找回健康的身心。

二、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育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来。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就通过研究证明。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如果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优等智力的水平。反之,优等智力的学生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优变中。教师学会期望,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每一个学生都很聪明!并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自己很聪明!教师通过晨会课和班队活动课等向学生讲爱迪生、爱因斯坦、戴震、齐白石等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不是每个名人小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才智,有的甚至还不如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不吝啬赞美之言,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或可以变聪明。

三、期望——让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以自己的优良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学习上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会更加促使他们勤奋。上进,巩固已有的成绩。而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不能获得成功,表现的欲望不能实现,心理上就会出现消极的因素,这时他们需要在其它方面去寻找表现,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善于发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全面进步。如我班的江见梅同学各方面表现都一般。为人沉默寡言,但她非常爱看书。同学们反映她看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在寒假的读书及社会实践汇报会上,我特意请她作了准备,在会上她介绍了七、八本名著的故事梗概。由于这正是她的兴趣点,所以讲起来生动有趣,有条有理。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成功了。我把这种期望融于各种场合。在交往中,我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上。我大力表扬她的独到见解……这种积极的期望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江见梅成了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由此,我想到,如果班主任能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积极的期望鼓励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班级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满意位置,他们一定成功地表现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心理气氛比较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们都能牢记它,让我们都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考虑,放长目光。满怀期望。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