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信息化的体现
作者: 李进忠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手段。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信息社会 疑问情境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个别化和多样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134-01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而不是名词。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而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手段。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正受到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一、信息化对教师职能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注意点将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讲课上。
2、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将是教师的工作之一。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是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的。老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充分的学习机会,建立师生之间稳定的情感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4、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1)好奇。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
(2)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3)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4)好玩。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九年级《摩擦力》内容时,笔者从网上看到一个实验,于是在授课时,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得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最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笔者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