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 江秀辉 李 伟

摘要: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已经呈现出“自私”、“功利”、“实效”的特点,这与“理性人”、“最优化”、“竞争”等西方经济学基本假定和思想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 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140-02

目前。以介绍经济学思想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于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西方经济学老师将学生引入经济学的殿堂的。而经济学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蕴含着各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假定,有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强化、甚至是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西方经济学老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经济学思想,以避免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不利影响。

价值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黄希庭(19941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非常重视自我感受。多数大学生以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目标,“功利性”、“实效性”等价值观在目前大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旷勇。2005)。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原则的实用功利化、价值实现的个性化和价值观发展的待成熟化(常潇、马国超2008)。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重集体向重自我转变,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崇尚自我,越来越以“我”为中心,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认为自我应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汪松明,2007)。另外,左飚(200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今中国大学生人生观变化的总体走向是持“利他”人生观的人逐年减少,而持“利己”人生观的人逐年增加。简言之。“自私”、“功利”、“实效”几乎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词。

首先,“理性人”假定与“自私”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将经济活动主体抽象为追求私利、利己的“理性人”,也称为理性人。我们都得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学正是在这一假设之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最大化问题。现代生物学证明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本性,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这种人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理性”并不排斥“利他”。“舍己救人”、“为国捐躯”并非“非理性”的表现。在面临收入约束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效用函数,而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其偏好,如果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对“舍己教人”、“为国捐躯”的行为是认可的,偏好于“舍己救人”、“为国捐躯”,那么这种偏好就会体现于效用函数中,这样,“舍己救人”、“为国捐躯”也就成为个体的“理性选择”。

“理性”也不等同于“自私”。而“理性^”与“自私人”的混淆很容易造成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借“理性^”、“最优化”的思想掩盖“自私”。这就需要为学生塑造正确的“理性^”思想,“理性人”的假定是建立政府是完美的“守夜人”的前提下的;“理性人”是个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个人;“理性^”是对人性的总结,不涉及道德观念。

其次,“最优化”思想与“功利”

毫不夸张地说,“最优化”思想经济学的核心和精髓,以“理性人”为基本假定的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户及政府)取得经济行为的“最优化”。对社会是GDP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这种经济行为的“最优化”可具体表现为“八大均衡”。即单个商品市场的最优化——市场的供求均衡、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消费者均衡、单个生产者行为的最优化——生产者均衡、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要素市场的均衡、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一般均衡、国民收入的总收入——总支出均衡、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虽然“最优化”思想已经渗透进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在追求“最优化”的过程无不发现“最优化”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在经济学的很多应用领域,主体开始采用“次优”选择就是最好的体现。因而,从根本上讲,“最优化”是经济主体面临稀缺资源和无限欲望的一种选择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里所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另外,消费者所追求的最大化的效用,实际上是一个主观概念,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主体的效用函数是有差异的,主体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不同决定的效用函数的差异做出了的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的不同从根本上将是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而不是源于“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因而,在我们的西方经济学课堂上,必须将这个为题分析透彻,以避免学生将“最优化”思想等同于“功利”观念。用“最优化”掩盖“功利”。

再次,“竞争”思想与“实效”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在《国富论》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这里的“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正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各个经济主体通过竞争。实现了各自利益的“最优化”和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即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实效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学习上的“急功近利”。诚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树立“市场”理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危机感,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约束条件,从而做出“最优化”的选择。但在树立“市场”理念,培养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不得忽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实效”的倾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