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科学素养培育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
作者: 毛正健
[摘 要] “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是载体,儿童科学素养培育是目标,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国际理解课程目标结构和科学素养意义的分析,将“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科学素养目标设计归纳为注重培养儿童合作交流能力、重视可持续发展、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三点内容;将国际理解教育整合进学校教育体系中,结合儿童科学素养培育,通过书籍阅读、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多种内容和途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儿童科学素养培育要求,提出了三点儿童科学素养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具体做法:科学阅读、科学融合、科学实践。
[关键词] “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儿童;科学素养;培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科技发展,合作互利共赢”将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趋势。“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是载体,儿童科学素养培育是目标,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那么,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儿童科学素养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呢?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科学素养目标、内容设计和具体做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科学素养目标
有学者将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分为五层,由低到高如下图所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指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科学课程中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通过以上分析,“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科学素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开阔国际视野三点内容。
(一)注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地位更为突出,培养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组内每个成员的想法都会呈现出来,有利于促进他们互帮互助和情感交流,进而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围绕一个国家的不同方面,或是不同国家的同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可以将任务分解给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一个任务,在每个成员独立查阅资料、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的交流互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视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
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这一名词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因而,我们可以将这一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利用数据、图片或是其他信息技术呈现全球自然资源存储情况、开发利用情况、自然环境污染情况、生物种类情况等等。据此对儿童的思想观念形成冲击,帮助其正确看待环境问题,逐步建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与地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开阔国际视野
世界上的众多国家由于历史、地域、民俗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儿童学会理解、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差异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为不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例如,由于国家课程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滞后的特点,“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精选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紧密联系,让儿童在不断学习中开阔国际视野。
总之,小学阶段国际教育理解课程的目标结构和科学素养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通过注重培养儿童合作交流能力、重视可持续发展、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开阔儿童的国际视野。
二、儿童科学素养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内容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一带一路”作为建设的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而这里所提倡的“一带一路”中的“丝路精神”,与当今学校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公民”这一点是一致的。我们要结合儿童科学素养培育,将国际理解教育整合进学校教育体系中,书籍阅读、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多种内容和途径。
(一)板块1:书籍阅读,初步感知“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
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培育而言,书籍阅读是一种高效的科学探究方式,儿童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在书中寻找所需要的答案。正如培根所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通过这样科学式的书籍阅读,儿童对于“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会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感知,例如,他们会知道什么是“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感知过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板块2:学科融合,深度理解“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
有学者曾经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这和国际理解教育“学会共存”这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高度契合的。在“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信息科技等多个学科,在确定同一个“中心主题”的前提下,各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最后进行总体整合,形成某一“中心主题”的完整课程。
(三)板块3:实践活动,亲身体悟“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假如把书本比作一张地图,那么实践就是一双鞋,只有走出一个个脚印才能拥有真切的感受。不管是书籍阅读还是学科融合的课程,儿童对于“一带一路”课程的理解都还是停留在文字里和课堂上,无法产生共鸣。而利用“科学实践”则能够从身边日常的物品、现象切入,描绘中国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等故事,与儿童在情感上实现互联互通。
总之,书籍阅读、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是从初步感知到深度理解,最后再到亲身感悟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认知逻辑和认知发展规律。儿童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理解课程逐步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最终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儿童科学素养培育的过程。
三、儿童科学素养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具体做法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学习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要想融合进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具体情况,更加符合该校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因而,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儿童科学素养培育要求,提出了以下三点儿童科学素养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阅读,增进知识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阅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电子书籍等多种媒介进行阅读,但不管阅读媒介如何改变,阅读的最终目的都是了解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不难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耳熟能详,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提前向他们布置阅读任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学生在组内自行分工,深入、透彻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发展等等。之后在科学课上利用江浦实小极具特色的课前三分钟和实小讲坛,向其他儿童展示自己小组的阅读成果,其他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通过这种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方式,学生在掌握自己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去倾听和学习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从而收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学科融合,提升学习品质
从学校的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尝试整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形成“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融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采取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课堂的方式,也可以由一个老师在掌握融合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单独授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合课堂并不是多个学科课堂的机械式拼凑,而是各个学科在找到“中心主题”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仅仅用单一学科来阐述“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会显得单薄,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可以帮助儿童实现课程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儿童了解多元文化,形成认识世界、连接世界的知识经验,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学科学习理念也是吻合的。
(三)科学实践,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说书本的学习可以给儿童以思维的启迪,那么实践的学习可以给儿童以灵魂的启迪。儿童通过科学实践,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例如,虽然无法完全还原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以及指南针的制造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小的科学实验尝试模仿,带领儿童领悟古代人民的智慧所在。这样的科学实验既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又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树叶造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树叶造纸”过程中,学生尝试将树叶捣碎、搅拌、过滤、晾晒获得纸张,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在。此外就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的地点有很多,比如说博物馆、探索体验馆,甚至印刷厂和造纸厂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这样的课外实践恰恰就是校内课堂的延伸,既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填补实践的空白,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式教育。
总之,在大力提倡实施“科学素养提升行动”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实施更应该注重儿童科学素养的培育。“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是载体,儿童科学素养培育是目标,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教师应当在“一带一路”国际理解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力、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学校实践 [J]. 中国教师,2024(1):22.
[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Z1):6-9.
[4]袁伟.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建构 [J]. 中国教师,2021(10):104-105.
[5]王琳琳.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J]. 侨园,2020(10):70.
[6]孙悦. “一带一路”视阈下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 [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