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议论类文言文教学
作者: 方芳[摘 要] 议论文教学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环节。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诫子书》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议论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体系,立足学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寻找“文眼”;运用逻辑思维,理清思路;运用形象思维,感悟主旨;运用创造思维,升华主题;运用抽象思维,传承文化。这样,议论类文言文教学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思维能力;议论类文言文教学;《诫子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探究文本的基本观点、结构脉络等问题。《诫子书》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类文言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第二,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第三,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思路展开的一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可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运用直觉思维,寻找“文眼”
直觉思维是指在没有明确逻辑推理过程的情况下而做的判断或获得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培养并运用直觉思维能力,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议论类文言文,学生可以通过细读文段,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来运用直觉思维寻找“文眼”。“文眼”即文言文中表达作者意图、观点最为核心、独特的关键词。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精妙的词语组合等方面,指导学生思考哪些句子或片段最能突显作者的论证以及批评、赞颂等意图和立场。
例如,在《诫子书》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认为文眼是“静”,有的认为是“俭”。可见,直觉思维可以得出结论,但是存在差异。所以,接下来需要逐步分析,综合判断,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含有“静”的句子。一是“静以修身”。《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语。修身是把家、国、天下治理好的前提,而在《诫子书》中“静”是修身的基础。因此,“静”是一切的基础。二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做到“静”就可以实现远大目标。三是“夫学须静也”。学习必须做到“静”。这里的“静”主要是指内心的宁静。另外,文中还有“险躁”与“宁静”相对。“险躁则不能治性”,那么“宁静则能治性”。总结一下就是:“静”能修身、致远、为学、治性。纵观全文,五句话中的四句都在说“静”,第五句则提到了静不下来的严重后果。那么,“俭”与“静”是什么关系呢?“俭以养德”中“俭”的意思是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所以,“俭”是“静”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静”是此文的文眼。
二、运用逻辑思维,理清思路
在议论类文言文教学中,运用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合理的论证路径。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论点、论据和逻辑关系,学生可以确定观点,并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文言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论证结构,并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梳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掌握前提与结论、归纳与演绎等基本概念。
在明确了文眼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在文中标明句子序号。全文一共有5句话,从内容上来看,第1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即提出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成为君子,并用一个表目的的“以”字连接,告诉儿子成为君子需要修身养德,而修身养德需要“静”“俭”。第2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用到了两个“非……无以……”的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淡泊”“宁静”,而且都指向“静”。第3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里有两个“须”,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静”对于学习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性。第4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用两个“则不能”否定,强调了“静”对于振奋精神和修养性情的重要。第5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写如果静不下来,不能修身养德,无法学习成才,则必然蹉跎岁月,追悔莫及。在这里,字里行间都是深沉的父爱!
三、运用形象思维,感悟主旨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加深对文本主旨的感悟和理解。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中的描写、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诫子书》中,最突出的是“君子”的形象。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君子。学生在进行解读时,可联系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文下注释来理解君子——有才德的人。在《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分别与之对应:一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二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有才德的人呢?“修身养德”“成学广才”。其中,“静”是前提条件。《资治通鉴》中有“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的论述,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在学生深刻理解了“君子”的内涵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举例说一说自己认为的“君子”。有学生联系《论语》想到了孔子:“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孔子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敬仰,被尊称为孔圣人。”有学生结合《诫子书》想到了诸葛亮:“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为匡扶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己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一名君子。”
四、运用创造思维,升华主题
创造思维在议论类文言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创造思维,学生能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主题的内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如通过让学生补充文章中未表述的内容、设想故事发展的后续、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运用创造思维,学生可以深入挖掘文言文的主题。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感悟了文章的主旨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补充材料,设计一个创意写作环节:“请同学们猜猜看,诸葛瞻是否体会到了父亲的深切期望呢?请以8岁的诸葛瞻的身份,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这一环节,教师应先插入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诸葛瞻受到的父亲的影响: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写道:
敬爱的父亲:
家书收到。虽然只有短短的86个字,其中饱含了您对我的谆谆告诫。我知道您是怕我不成器。放心吧,父亲,我会认真研读这封家书的,努力做到静心、俭朴,明确自己的志向,去实现远大的目标。您字里行间的殷殷教诲,使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纸短情长,意蕴深远,我感受到您时刻都在为我着想,怕我放纵懈怠,怕我轻薄浮躁。父亲,感谢您能在军营中为我写下这封家书,我会好好地珍惜时间,让自己在年少之时不留遗憾。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对国家、对百姓能有所贡献。
敬叩金安!
您的儿子:诸葛瞻
某年某月某日
五、运用抽象思维,传承文化
抽象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则和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规范、规则,让学生从中感悟并抽象出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的主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这里,学生读到了诸葛氏的家风传承。家风家训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诫子书》是汉末至隋唐时期家训的代表。这一时期,著名的家训还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这三篇家训的内容,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家训的一般内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大体能够了解到家训一般都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内容多是修身养德、学习成才、珍惜时间、仁孝礼义、至诚之心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那么,《诫子书》这篇家训的时代性又体现在哪里呢?其中提到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比如“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讲的是加强自身行为规范,“养德”讲的是注重品德修养,都是“德”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的培养,当代中学生也要以德为先,严于律己,注重品德修养。比如“静”,《诫子书》中的“夫学须静也”主要是强调一种学习状态,指内心的宁静。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静下心来,消除杂念,排除干扰,“一心只读圣贤书”。比如“俭”,《诫子书》中的“俭”,是静的外在表现,意思是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这里既有物质上的俭朴,也有精神上的淡泊。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更要做到“俭”,不能奢侈腐化。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并不是写给诸葛瞻一个人的,而是写给无数后辈的,它能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提升,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结语
《诫子书》作为一篇议论类文言文,初读时,令人感觉是几句名人名言的堆砌,无从下手。教师尝试从最简单的直觉思维切入,找到文眼“静”,就可由一个字牵出一篇文章的脉络。当然,思维的训练并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坚持。《诫子书》的教学,在某一个问题中尝试突显某一种思维训练,旨在让学生的“思”和“学”建立连接,从而更好地品味《诫子书》深沉的意蕴和悠长的韵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治勇.一字启篇悟华章——《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9):141-145.
[3]李施怡,代晓冬.文化传承视野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诫子书》的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14):36-37,96.
[4]毛娜.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诫子书》为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39(3):204-210.
[5]毋小利.诸葛亮《诫子书》疑难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2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