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 曾玉萍
[作者简介]曾玉萍(1974— ), 女,福建武平人,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核心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文章从核心问题的实践价值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核心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核心问题是数学知识的难点或本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存在着问题设计随意、碎片化、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树立核心问题意识,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核心问题,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核心问题直指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联结新旧知识、深化学生理解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探究、讨论、练习等多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获得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因此,研究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巧妙应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核心问题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一,立足于数学学科本质而设计的核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抓住知识要点,深入理解相关内容,避免学习停留在表面,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其二,以核心问题串贯穿数学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其三,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此外,核心问题的引入,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契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合理设计教学,优化学习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知识的难点或本质设计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难点和本质往往是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依据。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认知水平有限,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常感到困惑。然而,这些抽象的知识恰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激活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的核心和本质,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思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分数的加法”这一知识点为例,分数加法的计算规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核心问题:首先,“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母的意义,理解分母不同时分数之间缺乏可比性。接着,“如何让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相加?”这一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即通过找等值分数使分母相同。最后,“如何简化分数加法的计算过程?”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通分的规律,掌握先通分再相加的计算技巧。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逐步理解分数加法的本质,掌握计算规则,突破学习难点。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其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才能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其认知水平。
首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其次,小学数学知识之间往往存在内在联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联系,设计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抓住认知生长点,化解思维疑惑。
以“图形的周长”为例,教师可以先提出“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这一基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接着,提出“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正方形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形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再提出“三角形的周长怎么求?”“圆形的周长怎么求?”等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掌握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核心问题,学生不仅能掌握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能深化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延伸。
三、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提炼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知识要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化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用分数表示物体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一系列衍生问题,如:“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如果我们把一个正方形等分成6份,取其中的2份,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操作材料,如分数卡片、图形拼板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具体的视觉感受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分一块蛋糕、分多个物品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提高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核心问题情境,引入概念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核心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直接抛出问题,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和畏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适时提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蛋糕店买蛋糕,小明买了一个蛋糕的[38],小红买了同一个蛋糕的[14],他们一共买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可以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核心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相加?”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尝试直接把分子分母相加,得到[412]的结果。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412]能化简吗?化简后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意识到,[412]可以化简为[13]。但是,[13]并不是[38]+[14]的结果。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我们需要先做什么?”通过讨论和尝试,学生可以发现,要先把分数通分,再把分子相加。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核心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班级内分享探究心得,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使其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完善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以 “认识方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方程有什么特点?如何解方程?”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方程例子,如“x+5=8”,“2x=10”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解这些方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如“把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5”,“把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等。接下来,教师可以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并对其他小组的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交流和碰撞,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完善解题思路。
(四)围绕问题设计训练,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观察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运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多样的训练任务。这些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良好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任务设计:
教师布置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家中种植一棵植株(如绿豆),每天测量并记录植株的高度,持续2~3周。学生需要将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以下任务:
(1)计算植株每天的平均生长速度,找出生长最快和最慢的时期。
(2)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并尝试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观察植株生长是否有变化。
(3)与其他同学的数据进行比较,看看不同植株的生长曲线有何异同。
(4)写一篇短文,谈谈通过这个实践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任务充分利用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数据变化的规律。同时,它还融合了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数据比较,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的反思环节,则能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能力。
核心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成长。教师要立足教材,把握知识重难点,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云.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4(3):44-46.
[2]黄艳. 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J]. 天津教育,2023(35):71-73.
[3]李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J]. 家长,2023(2):99-101.
[4]刘春凤. “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2(24):89-91.
[5]李伟聪.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模式[J]. 天津教育,2023(29):25-28.
[6]时秋艳. 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5):41-43.
[7]江艺芳. 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1(23):50-51.
[8]魏燕华. 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引领下“学思”课堂教学探析[J]. 新教师,2021(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