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城市小农夫”农业劳动课实践探索

作者: 林羽婕

[作者简介]林羽婕(1996— ),女,四川内江人,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

[摘 要] 真实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真实情境在城市小学中的应用,发挥真实情境创设对营造劳动氛围、建立劳动任务驱动、构建劳动任务问题链、促进学以致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农业劳动课在城市小学中的实践与价值。

[关键词] 真实情境;“城市小农夫”;农业劳动;劳动教育

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农业生产劳动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情境创设应该注重真实性,需要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业生产劳动离他们的真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无法从日常的学习和劳动中获得农业经验,缺少农业劳动的直接体验。纸上谈兵式的劳动课不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更别提劳动智慧的生成。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对于城市学生的劳动教育而言尤其重要。

本文将“城市小农夫”这一身份赋予城市校园里的儿童,增加城市小学生的小农夫体验,使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亲近农业生产劳动,经历劳作与收获的过程,在农业劳动课的真实情境中发现真实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劳动实践走向深入,发展高阶思维,形成核心素养,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因地制宜,打造真实情境劳动场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绿地、空隙地带……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外场域更是学生运动、劳动的重要活动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场域,因地制宜打造情境劳动场,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要建设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在劳动场中亲近农业生产劳动,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虽然是城市小学,却拥有一块面积较大的户外农地。随着户外实践园的优化建设,学校开发了不同情境区域的劳动场:动物养殖区域、蔬菜种植区域、水果种植区域、植物观赏区域,让学生参与养殖(鸽子、兔子、金鱼、鸭子等)、种植(瓜果、蔬菜等)、培植(竹林、爬山虎、盆景等)等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场域细分到班级,班班有责,人人参与,使课堂学习延伸到真实情境的劳动场中,增加城市学生的农业劳动机会,丰富城市学生的农业劳动体验。

除此之外,学校的常态劳动教育不局限于下地式的传统农业劳动,还与时俱进,强化了“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的特色。学校还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了“数字小农场”“自动灌溉系统”“24小时阳光房”等现代化、极具科技感的情境劳动场。有了智慧农场,学生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24小时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在教室里控制实践园的喷淋系统……极具科技特色的情境劳动场打开了学生智慧劳动的大门,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也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

因此,在农业劳动实践中,教师因地制宜打造的情境劳动场,可以将学生的农业生产劳动从间接获取经验的书本、影像中转移到直接获取经验的实践园这样的真实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农业劳动的意愿,让学生在真实的田园中劳动,促使学生变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加深对劳动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劳动智慧的生成,让劳动就在儿童身边,就在儿童的校园生活中。

情境劳动场为学生在校园内体验农业劳动实践、接触现代劳动前沿提供了平台,劳动教育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地发生着。

二、因势利导,设计真实农业劳动

(一)置身真实情境,营造劳动氛围

人可以塑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如果在校园的任何角落,师生都能有发自内心的对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尊重,儿童自然会陶醉于劳动文化之中。这才是最好的劳动教育。因此,农业劳动开展得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的氛围,如果没有很好的农业劳动氛围,学生没有对劳动的兴趣,生发不出劳动的意愿,就谈不上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智慧的增长。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真实情境,全方位营造校园劳动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深入其中。

实践园就是学生专属的劳动场,学校的农业劳动都在这个真实的场域开展。置身于学校实践园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劳动的气息。动物养殖区域,小动物可爱亲人、嗷嗷待哺,唤起学生喂养、照顾动物的意愿。蔬菜种植区域,蔬菜枝叶舒展、生机勃勃,阳光下,天地间,学校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安排劳动。每一次的劳动都将学生分年级、分班级带到田间地头,一群群“城市小农夫”在翻地、除杂草、播种、收获等种植活动中出力流汗,怎么会不珍惜劳动的成果呢?桃园的桃子长得饱满,令人垂涎欲滴,等到丰收季节,学生亲自采摘、品尝桃子,感受劳动的喜悦。

当劳动任务繁重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当劳动任务复杂时,教师引导学生分阶段实施,分解劳动任务。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相互感染,互相鼓励,变身成“城市小农夫”,在积极、愉快的劳动氛围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由此可见,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更有利于营造热烈的劳动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劳动意识。

(二)聚焦真实劳动,建立劳动任务驱动

城市学生常常局限于书本、影像资料,对农事劳动缺乏正确认知,即使置身于真实劳动场域中,也并不知道可以干什么农活、如何做好农业生产。因此,劳动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各种真实情境下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建立劳动意识,习得相应的劳动技能。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城市小农夫”们在校园的情境劳动场中遵循时令,依托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一系列真实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农业劳动实践。每一次的劳动都在特定的劳动任务的驱动下组织进行,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例如,春季农事活动以耕、播、育苗为主。“城市小农夫”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浸种、催芽、开垦、播种、扦插、嫁接等种植劳动。夏季是种植水稻、修剪果树和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期。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城市小农夫”们学习识别常用肥料并配制,给果蔬花卉施肥,了解植物的常见病虫害,亲自施用农药、中耕除草、修剪整枝等。秋季是收割稻子、打稻谷的时节,劳动教师据此设计了割稻、打谷等劳动任务。冬季是检修农具的最佳时节。在水稻的种植与养护劳动实践活动中,我们设置了“播种—插秧—养护—收割—脱粒—脱壳”等真实劳动任务,引领学生亲历水稻的成长收获过程。

时令不等人,“城市小农夫”们在劳动任务的驱动下,置身于真实的劳动情境之中,增长农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智慧,认识劳动工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劳动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依托真实情境,构建劳动任务问题链

所谓“问题链”就是教师提出一系列主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态生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问题链。问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将知识穿插在其中、联结在一起。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搭建智慧劳动的成长阶梯,让学生逐步实现在劳动中反思、改造、创新。

在校本课程“实践园水稻历险记”劳动实践中,学生在实践园播撒了象征希望的水稻种子,再育苗、插秧。经过一个暑假,新学期学生回到校园对水稻进行养护、收割。在真实情境下,教师创设一系列主问题:水稻长势如何?什么原因会导致水稻减产?水稻如何养护?三个问题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以“水稻长势如何?”启发学生对实践园的水稻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回忆、对比自己第一次接手水稻时的情况。学生从水稻的颜色、长势、高度、气味、预估产量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学生发现部分种植盆出现了土壤偏干、稻穗发黑、谷粒干瘪等影响水稻长势的现象。于是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稻减产呢?”教师顺势请学生讨论,寻找水稻减产的原因,进而生成第三个问题:“水稻如何养护?”讨论并总结出及时防治病虫害、增加灌溉水量、扎稻草人驱赶鸟兽等有效措施。

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识别真实劳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真实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劳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劳动。

(四)深入真实情境,促进学以致用

西南大学教授胥兴春提出,劳动的最本质、最基础特征是实践,劳动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要让儿童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劳动技能的习得,尤其需要深入真实情境,从切身的实践中学习与改善,在实践体验中学以致用。

在“走进传统农具”一课中,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连枷这一传统农具,了解了其历史、构造、用途等相关劳动知识,然而,真正使用起来却束手无策。恰逢芝麻收获的时节,教师将学生带到实践园,引导学生使用连枷将芝麻脱壳。于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探索中,“小农夫”们不仅学会了打连枷的方法,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高效省力的技巧,真正掌握了劳动技能,深入真实情境之中,从而促进了劳动技能的学以致用。

总之,农业生产劳动中的知识学习犹如空中楼阁,学生需要深入真实情境之中,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劳动技能,学会劳动的正确方法,才能奠定真实劳动的基石。

三、有心而为,贯通家校社区情境串

学生的农业生产劳动仅限于学校的实践园这一亩三分地是远远不够的。真实情境的连贯性对于学生劳动场域的迁移格外重要。学校通过一系列真实劳动情境的串联,构建“校园—家庭—社区”的情境串,引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从校园劳动场走向家庭,步入社会,将在学校实践园中构建的知识网络迁移到家庭和社会中去,扩大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帮助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

每年的“双十一”特卖节是“城市小农夫”翘首以盼的大日子。前期,在“小农夫”们的辛勤耕耘下,实践园的绿叶菜、萝卜、红薯、南瓜等都迎来了大丰收,“小农夫”们在“双十一”前夕做好最后的收获准备,学习电子支付,在“双十一”当天走上街头,售卖自己的劳动成果,将劳动所得用于购买第二年的种子,甚至捐献给慈善机构。后期,“小农夫”们还将自己班级的劳动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呈现多姿多彩的劳动故事。

劳动教师应有意识地串联起家校社区的情境,帮助学生将在校园中习得的劳动技能、收获的劳动智慧应用到家庭、社会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扩大劳动教育的辐射范围。

综上所述,城市学校要借助真实情境的创设,真实有效地开展农业劳动实践。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造了实践园情境劳动场,让劳动真实地发生,在“以劳育人”的教育理想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唐虹. 指向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境创设[J]. 四川教育,2023(Z4):30.

[2]张健.探索智慧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之路[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7):68-70.

[3]施建平.理解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J]. 江苏教育,2023(1):68-70.

[4]周振华.在劳动中学习劳动——例谈指向深度实践的“劳动周”活动[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Z2):84-86.

[5]徐宏亮. 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J]. 教学与管理,2022(22):77-80.

[6]范逸.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J]. 现代教学,2022(11):72-73.

[7]顾建军,郝天聪. 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J]. 中小学管理,2022(6):28-31.

[8]王惠婷.依托真实情境,实现素养落地[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2):21-23.

[9]张琴. 促进劳动与技术规范操作的问题链设计[J]. 教师,2019(2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