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留学生趋同管理

作者: 杨颖

[摘 要]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留学生趋同管理不是简单地让留学生同化或者同质化,而是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趋同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管理,应当落实在留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要揣摩留学生的文化心理,以便呼应、契合留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诉求。

[关键词] 高校留学生;积极心理学;趋同管理;管理策略

近年来,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样态。如何优化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实施趋同管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趋”是一种无限接近的意思,而“同”就是指“协同一致的目标、内容和任务”。所谓“趋同管理”,是指在观照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努力让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融洽相处。趋同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管理,是一种积极心理管理。

一、法的维度:在趋同管理中提升心理幸福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高校留学生管理首先是法的维度管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留学就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的维度管理是趋同管理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允许留学生管理的差异性,允许留学生在高校建立自己的社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留学生管理,要求提高留学生的幸福指数,让留学生积极快乐地生活。为此,要对所有留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同时引导他们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积淀留学生的积极文化心理。要将我国的法律法规融入、渗透于留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留学生,都没有权利越界触犯中国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特权违反学校的校纪、校规。高校的管理者要打造留学生法治教育平台,要将高校的一些典型案例呈现出来,引导留学生和我国在校大学生。通过链接式、融入式、渗透式的法治教育,让法律法规根植于留学生的心灵,让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始终具备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校规校纪意识等,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心理。同时,还要将留学生日常的行为纳入法治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留学生融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才能促进高校管理、教育及教学秩序的稳定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如果留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应当严肃处理、一视同仁。在高校管理、教育中,要积极组织相关的普法讲座,让法律法规对留学生发挥警示作用。

普法教育是趋同式管理的根基。没有普法教育,其他的一切教育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当法律意识进入留学生的意识层面、心理层面,才能让留学生从内心树立法治认同,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要让留学生深刻认识到,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是没有特权的,同时也不会受到歧视、侮辱、欺负,自己和中国大学生是平等的。要警惕外国留学生的“特权”思想。通过法治教育,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蓬勃发展。

二、德育维度:在趋同管理中提供心理辅导

管理来华留学生,不仅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展开,还要渗透、融入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德育是趋同管理的核心。趋同管理,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教育境界。为此,在对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又要关注留学生的具体学情,对留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要促进留学生的自我管理,让留学生的学习实践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被动转向自觉,这是趋同管理中的“德治”。德育要走进留学生的心灵深处,对留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换言之,留学生的管理既依靠外在的法治,也依靠内在的“德治”。

对留学生的“德治”,关键是要让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理性的自觉、伦理的自觉,进而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自觉。为此,教师应引导留学生与我国大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交往,引导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发展。不仅要对留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从而让留学生内外兼修。趋同管理不是同质化管理,而是求同存异。对留学生的道德管理,首先是一种主体性、个性化的管理。高校教师要包容每一名留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引导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投入。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让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促进留学生的生命成长、专业发展。在留学生的道德伦理管理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克服交往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等。研究表明,高强度的压力容易导致人的记忆力损害、分寸感消失,容易加速大脑衰老等。为此,教师要引导留学生相互尊重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克服一些偏见、成见;要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对留学生的道德管理应是一种日常化的管理。高校教师要充分参考不同主体的意见,对留学生全面考量、系统联动。在对留学生进行德育维度的趋同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一名留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倾向,了解留学生的心理动态,给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德育维度的高校留学生的趋同管理,要求高校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创新。在留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不能简单地复制我国大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应当考虑跨文化因素,应当结合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当注重留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多元文化,采用多样、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杜绝命令式、家长式的管理,应倡导一种走心、入心、融心的管理。趋同管理不仅要关注留学生的外显行为,还要注重留学生的心理感受等。在高校留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观照留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从留学生的深层心理入手,循序渐进地对留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三、跨文化维度:在趋同管理中促进心理成长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引导留学生彼此之间对话,促进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精神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跨文化视角,高校教师应当秉持一种多样性、包容性的文化心态,来促进留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促进留学生对彼此文化的尊重、认同。尤其是要让留学生“知华”“友华”。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留学生而言,我们既要播种幸福,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又要注重促进学生的身心协同发展。为此,面对留学生,高校可以渗透、融入“中国化”教育,如“中国道德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等,让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沉淀于留学生的心中,成为留学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要站在文化认同维度,关注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让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趋同管理,要求教师积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创新活动设计、活动实践。学校要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提升留学生的沟通技能,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让留学生活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甚至,让留学生积极主动地留下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进而让留学生融入我国的文化氛围中。对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要避免教条化,要观照留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宗教背景等,避免文化教育管理的教条化、形式化。在处理留学生的相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让处理留学生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获得留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增进留学生的心理认同。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教师要关注留学生的舆论、舆情,要引导留学生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对留学生的思想、心理予以动态跟进、适度介入。要关注留学生的群体性事件,让留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文化等,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物质性、心理性、文化性的支持,掌握留学生的心理动向,关心留学生的日常健康、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妥善回应留学生的合理诉求。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留学生文化管理,要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要在留学生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吸纳中国文化、涵养中国精神。要扩大高校文化管理的自主权,制定出学校各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具体实施规则。要让高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留学生的趋同管理。

四、传播维度:在趋同管理中强化心理免疫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趋同管理,要加强舆论宣传。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打造宣传阵地,把握高校舆论导向。尤其是要引领外国留学生的舆论,把握外国留学生的舆论导向。要注重教师的影响力、文化的影响力。因为,好的文化、精神等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关注高校留学生的舆论,要引导高校留学生针对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尤其是要关注留学生的网络舆情。因为,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很快,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是高校留学生趋同管理的传播维度的重要一环。在高校留学生趋同管理中,管理者要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成为网络舆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高校趋同管理中,管理者要引导留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引导留学生进行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往,要克服留学生的心理焦虑,增强留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高校教师要关注留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其发展变化,要定期地与留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做好答疑解惑的工作,及时发现留学生中的一些思想苗头,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转化。要化留学生的消极舆论为积极舆论、消极思想为积极思想,引导留学生趋同化。要在留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风气、风貌。要对留学生的舆论导向、舆论传播持之以恒地进行管理、引导,从而让留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舆论生态。高校留学生的管理,应当尊重多元文化,考虑跨文化的影响因素。要引导高校留学生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心理,以一种包容性、多元性的文化心态,来展开趋同化的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正确引导,构建留学生心中良好的中国形象,是高校教师留学生管理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留学生趋同管理不是简单地让留学生同化或者同质化,而是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留学生趋同管理要走出一条基于我国国情的留学生国际化教育、管理之路。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应当做高校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王文慧.疫情下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基于社交媒介使用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9):155-157.

[2]梅旭成,熊嘉鑫.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88-90.

[作者简介]杨颖(1989— ),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留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