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探索

作者: 徐文静

[摘 要] 通过对众多项目化学习案例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案例存在驱动性问题引力不够、成果评价效果不佳、项目实施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五育融合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应依据核心概念设计高价值的驱动问题,对照核心目标制定高适切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开展五育融合的高品质体验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五育融合;高质量;项目化学习

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积极应答。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导向的体验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是推进五育融合、优化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实践路径,明确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方向。那么,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如何高质量实施?本文试以“二十四节气与食育”项目化学习为例,探讨五育融合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高质量实施路径。

一、当下项目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如今,大部分项目化学习案例能依据课程标准或社会热点,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要素,但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驱动性问题引力不够

1. 问题来源不明

有的项目中,驱动性问题并不是学生真正想要解决的,而是我们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师往往只关注带着学生去做,而不去思考谁要做,为什么做,为谁而做。

2. 问题内容单一

在诸多案例中,我们会看到类似的单一重复的情境问题设置:如“学校要开展故事大会了……”或“我们一起来做小导游……”等。

3. 问题范围分散

问题目标简单地指向细碎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究。

(二)成果评价效果不佳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效果不理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不对标

评价量规没有对照目标去制定,前后不一致。

2. 重结果

有的项目将成果评价作为一个项目的终结,学生无法获得结构化的长效反馈。

3. 少个性

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流于形式

1. 缺少科学的依据

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组织或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仅仅照搬现成的方案,或依靠学生随意的想象,缺乏真实性。

2. 缺乏深入的思考

“让学生像科学家、工程师或设计师等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仍然是项目化学习实施中的难点。

3. 缺少真实的体验

一些教学支持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活动时间也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整真实的过程。

(四)项目活动缺乏统筹

我们提倡项目化学习进课堂,但在时间、资源等没有统筹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不加以统筹安排,也一定会增加师生负担,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二、五育融合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内涵理解

五育融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手段。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是一种新时代融合育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五育并举的实践新范式。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的项目化学习“黄金标准”包括:挑战性问题、持续的研究、真实性、学生的声音与选择、反思、批判和修改、公开作品。《高质量项目化学习框架》确定了六大标准:智力挑战与成就、真实性、公开作品、协作、项目管理、反思。夏雪梅认为,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意味着要将素养目标转化为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并使素养目标成为驱动性问题情境设计的依据、评价的依据和学习支架的设计依据。

由此,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是指依据核心概念设计高价值的驱动问题,对照核心目标定制高适切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开展五育融合的高品质体验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五育融合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建议

高效的指导性问题、支架活动与多次的形成性评价是确保探究性项目导向深层理解的三大关键要素。

(一)高价值的驱动问题指向五育融合

高价值的驱动问题,首先应该能激发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向核心知识,引发学生高阶思考,同时还能发掘五育融合元素。

1. 走向生活日常:有趣又有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计学习任务要以生活为基础。夏雪梅指出,驱动性问题是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学习。

比如,在“二十四节气与食育”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一开始提出了问题:“二十四节气中,我们会做哪些好吃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通过互联网就能搜索到,不适合作为驱动性问题。但是,正因这个问题是学生真实提出的,就可以作为一个让学生探索的契机,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去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美食。经过探讨,我们把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气候、习俗,也有着专属的特色美食,在不同的节气里,你们家会做哪些好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为家里制作一份节气食谱吧!

这样的驱动性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收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信息,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了解、制作并宣传节气美食,是开放的,也是不确定的,会让活动变得更有趣、有用。

2. 聚焦核心素养:生动又深刻

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不仅不能降低思考的质量,还要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考,给学生一个可以持续思考的多维度探索空间。只有这样,课程的育人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逐步形成。

以“二十四节气与食育”为例,学生基于观察与体验,提出了各类问题:饺子馅的种类这么多,哪些才适合自家的口味呢?清明果到底是用米粉还是面粉做好吃呢?通过广泛交流,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可以用单一学科知识直接解决,而另一些问题则需要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

3. 指向五育融合:广泛又完整

2022年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育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二十四节气与食育”这一项目化学习方案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发掘出各门学科的五育融合元素。

(二)高适切的评价量规实现五育融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作为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关键要素之一,更适合检测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且更有可能促进这些能力的获得。

1. 运用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学习,注重表现性评价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劳的平均育人,对于整个活动来说,在不同阶段育人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个体来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学习生态。评价量表紧紧围绕育人目标,与项目学习同步进行,针对小学生能力采取等第制、点赞式等方式,呈现多元、高效等特点。

2. 梳理阶段成果,推动持续反思,培养创新型人才

鼓励、支持学生参与自我评价,自下而上师生共同研制高适切的评价量规,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哪里,需要到哪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二十四节气与食育”项目化学习中,组织学生制作短视频进行分享,评选“最受欢迎美食博主”,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表达成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学生能更好地迁移运用知识,熟练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为每个学生制作成长手册,做好日常项目化学习的记录和评估分析,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

(三)高品质的实施过程体现五育融合

1. 指导文献研究,提高科学性

小学生善于想象,看法不全面,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因此,需要组织学生一边自主探究,一边进行文献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

为了科学地认识二十四节气,学生需要探索气候变化、地方特产等因素,聚焦这一主题开展资料收集、观察比较等调查研究活动,获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等方面的初步经验,并应用这些经验指导项目学习过程。

2. 开展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力

崔允漷认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是深度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将驱动性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应用概念包含知识点,实现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以冬至节气“吃饺子喽”为例,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饺子的品种、食材等,就将项目化学习指向了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

3. 参与真实生活,增强体验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真实复杂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整个“二十四节气与食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获取走向主动探索,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然后,通过制作美食、拍摄短视频等将活动经验进一步改进、完善。在问题探究经验支撑下,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真实。

(四)高效益的实施机制保障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除了学校列入课表的课程外,还包括一些教育活动等非正式课程,它们都是五育融合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途径。

1. 管理统筹

学校实施高质量项目化学习要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工作新机制,促进各条线协同育人。

2. 时间统筹

课后延时服务、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节日活动,均可打造五育融合的新型育人空间。笔者学校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与食育”活动,充分结合校园读书节,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等时间,重视这些隐性的课程,将其与学校正式课程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载体进行统筹重构与管理,将此项活动做成学校常规活动。

3. 资源统筹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为学生在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三者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生才能突破知识、能力的局限,从而保证项目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创新了五育融合形式,促进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学习和理解,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更自觉地追求美的生活和美的人生,亲身感受学科奥秘。这也是学科育人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夏雪梅. 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高质量的分类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23(3):31-36.

[4]周文叶. 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85-95.

[作者简介]徐文静(1982— ),女,江苏宜兴人,宜兴市张渚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